近期,千亿级私募景林资产管理合伙人、高云程在内部沟通会上明确表示,该公司将全面转向投资中国公司,并寻找和持有“中国的MCGF 10”,即“Make China Greater Future”。高云程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和科技制造周期,未来中国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及更高层次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他认为,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压低时代已然结束,新的发展周期正在开启。
在高云程看来,MCGF 10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他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大约会涌现出10至15家全球最佳投资标的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估值压缩的低谷,但如今找到新的增长点,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业发展的基座型公司。
高云程进一步分析,目前全球资本市场也出现逆转趋势,中国资产表现亮眼。相对而言,以往持续良好的美国核心公司却在指数表现上落后于中国。2023年以来,中国市场变化显著,主要是外部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以及国内的“DeepSeek效应”带来的意外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迈向科技制造周期。
在其当前的投资组合中,高云程表示,纯美国公司的资产已全部剔除。他看好一系列与科技和新消费相关的中国公司,尤其是两类科技公司:一类是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基座型公司的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硬件结合;另一类则是助力中国资产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公司。
在A股、港股和中概股方面,景林资产均有布局,其中港股所占比例更高,原因在于符合景林投资方向的公司在港股上市的数量更多。根据景林海外子公司景林资产(香港)最新披露的四季度美股持仓数据,近期景林减持了台积电、富途和奇富科技等美国股票,同时显著增持了拼多多、网易、满帮集团和中通快递等中国公司股份。
此外,韩国股民对中国资产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25年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的投资额环比增长近两倍。其中,韩国最大证券公司最新数据显示,2月17日至28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排前十的海外股票中,六只为中国股票,主要涉及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芯片等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2023年,中国科技股表现强劲,香港市场上44只中国指数ETF基金中,涨幅最高的单月收益率达到62.8%,远超美国同类产品的10%以下收益率。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不断上升,自DeepSeek事件发酵后,中国资产重估的叙事逻辑被全球资金广泛认可,多家外资机构上调了中国资产的评级,全球资金回流中国市场现象愈发明显。
进入2025年2月底,高盛交易台数据显示,亚洲市场已经成为对冲基金重仓的重点区域,净配置高达6.1%,与此同时,北美市场的仓位却维持在10.7%的低配水平。在中国的净仓位也上升至8.1%,显示出市场对中国资产情绪的升温。
在中国资产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之前持续高溢价的QDII基金却出现了降温迹象。今年初市场曾出现罕见的跨境ETF溢价现象,例如景顺长城标普消费ETF和嘉实德国ETF一度溢价超过50%。然而,随着市场情绪的变化,QDII基金的总份额也开始显著下降,从2024年12末的5877.89亿份降至1月末的5791.08亿份。
截至3月7日收盘,溢价率高于5%的跨境ETF数量大幅缩减。随着美股市场的高位震荡,资金对跨境投资的热情明显降温,近段时间已有超过20只QDII基金放宽和恢复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