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私募基金遇上控权困境,软退出路径全攻略

三尺法科技 | 2025-04-28 20:15:22


近年来,私募基金投资上市公司的案例频频涌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种特殊的困境日益突出:表面控股,实质无权。面对控股权受限、决策权虚置的局面,传统依赖硬性手段的退出路径,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复杂的程序以及漫长的不确定周期,难以满足私募基金对资金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更加灵活、温和且可控的“软退出”策略,成为私募基金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本文,小尺同学将带你一起深入解析私募基金在这一局面下的退出策略、法律路径、关键风险点及实操建议,助力更好地实现利益保障与退出优化。

 

一、控股不控权的典型场景

在资本市场上,控股通常意味着持有50%以上的表决权股份,理论上拥有对公司的支配性控制力。但在实际投资项目中,“控股不控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创始团队通过协议锁定权力:即便股份被稀释,创始人往往通过一致行动协议、特别表决权安排等设计,继续牢牢掌握经营管理权,使控股股东在重大事项上难以实际主导。

·公司章程及治理结构设置障碍:部分公司通过设定高门槛的董事会决议机制、附加对股东权利的限制条款等方式,在形式上尊重股权比例,在实质上削弱控股股东的决策权和治理能力。

·行政干预与监管壁垒:在特定行业或特定区域背景下,即便持股比例超过半数,仍可能受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力量的实际控制,难以自主行使控股权。

·隐性利益共同体牵制:公司内部供应商、主要客户、员工持股平台等通过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经营管理层面对控股股东施加制衡甚至反制力量,进一步稀释控股效能。

表面上实现控股但在实质上失去对公司运作的主导权,使得私募基金在执行退出计划时,往往面临谈判能力削弱、变现路径受阻、退出周期拉长、整体风险加剧等多重挑战。

 

二、传统退出方式的局限

在控股不控权的情形下,常见的传统退出方式往往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二级市场减持:虽然是最直接的退出渠道,但需提前至少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并受限于每90天累计减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监管要求。同时,股价波动大,大额减持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股价跳水,直接压缩基金预期收益空间。

·协议转让:理论上可通过协议向特定主体转让股份,但实际操作中,不仅需寻找合适接盘方,还要应对价格谈判、审批流程、信息披露要求等多重障碍,成交周期长、变现效率低,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股权回购:依赖于公司或创始股东的履约意愿及支付能力。一旦经营方抗拒履行或因资金链断裂丧失履约能力,即便合同中约定了回购条款,也可能沦为纸面权利,难以真正实现退出。

·并购重组退出: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被并购实现退出,通常适用于优质标的。但并购交易对对手资质、资产整合条件要求高,同时受限于复杂的尽调流程、审批程序及政策变化,导致周期冗长、风险上升。

在控股不控权的场景下,传统退出路径频繁遭遇流动性陷阱,不仅使资金回收周期平均延长1至2年,且退出收益率明显低于原定目标,严重侵蚀基金整体回报水平。

 

三、私募基金的“软退出”思路

面对传统硬性退出受阻的困境,越来越多私募基金开始探索“软退出”策略。所谓软退出,是指通过一系列非直接股权转让的灵活安排,在不必彻底剥离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实现资金回收与收益落袋。具体来看,常见的软退出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结构化分红 + 分期减持

在标的公司现金流充裕、但创始团队强烈固守控制权的情形下,私募基金可与公司协商设立优先分红机制,确保现金流优先用于投资本金及预期收益的覆盖。同时,通过设定分阶段的小额减持计划,逐步降低持股比例,完成股份退出。

·核心要点:需在交易初期即锁定分红安排与减持计划,防止后续治理结构变更带来不确定性。

·优势:变现路径清晰、收益回收节奏平稳,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风险点:分红政策受限于董事会及大股东决策,存在执行不力或中途调整的潜在风险。

2、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或SPV受让

当直接减持在二级市场可能引发股价剧烈波动时,私募基金可设立专项资管计划或SPV(为了某个特定项目或目的临时设立的公司或者法律实体),由其受让股份,从而实现权益转移与持股结构优化,达到实际退出效果。

·核心要点:结构设计需充分合规,资管计划或SPV需具备独立性与资金安排合理性,防止引发连带风险。

·优势:股份转移后,基金可灵活分享未来溢价空间,同时淡化公开市场减持压力。

·风险点:操作成本较高,且SPV本身需具备良好的风险隔离和治理安排。

3、资产注入 + 股权置换

在标的公司股权价值波动较大、但资产置换市场活跃时,私募基金可以通过与第三方优质资产持有方协商,将持有的标的公司股份置换为其他优质资产股份,从而变相完成退出。

·核心要点:务必进行充分尽职调查,审慎评估置换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流动性。

·优势:退出过程隐蔽且灵活,有助于规避直接减持带来的价格冲击和信息泄露风险。

·风险点:资产评估过程中存在较大博弈空间,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承担潜在损失。

4、协议收益权转让

在股份本身受限或短期难以转让的情况下,私募基金可选择将股份未来的收益权(如分红、增值收益)打包转让给第三方,自身保留名义股东地位,但提前实现资金回收。

·核心要点:收益权转让协议需明确约定收益归属、支付安排及违约责任,防止后续权属争议。

·优势:资金迅速回笼,降低持有期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风险。

·风险点:议价能力有限,收益权定价可能被压低,同时需关注交易对手履约信用。

 

四、关键法律问题解析

在软退出过程中,顺利回收投资收益不仅依赖于灵活的操作策略,还必须严密关注相关法律问题。

首先,股份转让限制需要重点审查。投资者需确认公司章程中是否存在特别约定限制股份转让的条款,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情形下,还要遵循股东减持新规,如减持比例、时间窗口、信息披露等要求。同时,如涉及控股权变动,还需判断是否需要履行特别审批程序或申请豁免,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转让受阻。

其次,必须关注信息披露义务。软退出过程中,部分操作如收益权转让、SPV受让等,可能触发上市公司重大事项披露要求。需要评估是否存在需公告的情形,避免因信息披露不及时影响标的公司股价或引发监管调查。

第三,税务成本与合规风险亦不可忽视。资产置换、结构化转让等退出方式,可能会带来额外的税收负担,应结合具体操作方案测算税务成本。同时,所有操作还需符合《证券法》《公司法》《资产管理产品新规》等法律法规,确保整个退出链条合规可执行。

第四,涉及基金内部的合伙人利益协调问题。退出安排必须符合私募基金合伙协议的规定,如需重大事项表决,管理人还需事前征得有限合伙人(LP)同意,防止退出过程中因利益冲突引发内部纠纷或追责风险。

软退出虽然外观温和灵活,但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极为复杂。每一个操作节点,都必须进行详尽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确保退出方案不仅在纸面上成立,更在实操中具备可执行性和可防御性。

 

五、实操建议与要点

·项目初期埋设退出机制

在投资协议、股东协议、公司章程中,预设优先分红、分期减持、股份回购、收益权转让等多重退出保护条款。

·动态跟踪治理变化

持续关注标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控制权变化及经营状况,及时识别控权风险,灵活调整退出节奏。

·多方案并行筹备

同步布局2-3套可行退出路径,确保在单一方案受阻时快速切换,提升退出成功率。

·控制信息披露风险

精心设计公告措辞和披露节点,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市场波动和舆情风险。

·组建跨专业工作组

联合法律、财税、二级市场、行业专家,统筹设计退出方案并高效推进执行,确保方案可行、可控。


在控股不控权日益常见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硬性退出路径面临诸多挑战,软退出策略成为私募基金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结构化分红、资产置换,还是权益转让,每一步都需要精准识别法律风险,合理设计退出路径,统筹合规与效率。未来,随着监管趋严与市场演变,软退出方案也将不断创新与细化,私募基金唯有前瞻布局、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局中把握主动,守护投资成果。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

#三尺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