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76年的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与声名显赫的黑石(Blackstone)、凯雷(Carlyle group)、德州太平洋(TPG)并称为全球四大PE(私募股权)巨头。
起初,KKR的投资策略主要聚焦于私募股权这一核心领域。然而,自2004年起,KKR迈出了多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引入信贷业务,并逐步拓展至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以及影响力投资等多个新兴领域。尽管相较于其他顶级PE机构,KKR的多元化步伐略显稳健,但正是这份深思熟虑与精准布局,使得KKR在投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青睐与追随。
当下,KKR 将目光聚焦于私募基建领域。去年年末,KKR 发布的一份洞察报告,对私募基础设施这一资产类别在多元经济环境下的特性与投资价值进行了深度剖析。报告指出,私募基础设施凭借在市场高波动时期的卓越表现,以及所具备的诸多投资优势,是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值得一提的是,KKR也在基建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过去5年募集规模在600亿美元以上,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第一梯队,连续4年获评全球年度最佳基建基金管理人。
尹顥 Andy Yin
Olive国际私募一级基金部总经理
市场多变,而“资产的分散配置”、“重视底层资产质量”以及“强者恒强”的投资逻辑不变。2025年,我们建议的两大投资思路是:1)安全;2)顺势而为。
具体到配置方向上,基础设施类资产 、高利率环境下的企业债权和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股权资产是海外一级的三大布局方向。其中,基础设施类资产作为底仓型投资,是同时兼备安全性和顺势而为特性的的核心资产。
2025年,需要更加珍惜有限的“子弹”。展望特朗普2.0时代政策的初步趋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或成为其重要方向之一。在“数字化”、“绿色能源”和“去全球化”的三大趋势共同作用下,基础设施类资产或将迎来20-30年黄金发展期。
诺亚控股(HKEX:6686,NYSE:NOAH)旗下品牌ARK「GP Talk」栏目将带您深入探索ARK合作伙伴之一PE巨头KKR,它如何紧跟时代脉搏,巧妙布局发展策略,为您全景展现这家被誉为“全球杠杆并购之王”的PE巨擘的辉煌历程与独特魅力。同时,对于全球财富管理者而言,如何精准把握私募基建机遇?
诺亚旗下Olive Asset Management 将在高标准的宏观判断、管理人判断、资产判断和价格判断等框架下,持续以精品产品充实配置方案,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客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KKR的创始人故事始于1945年。那年,克拉维斯出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石油工程师。而克拉维斯怀揣着对金融事业的热忱,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后,辗转于纽约多个金融岗位。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克拉维斯与表弟罗伯茨一同加入华尔街顶尖投行贝尔斯登的企业金融部,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未来的合伙人兼导师科尔伯格。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因为多年扩张而变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更糟糕的是,这些企业被内部人员牢牢掌控,市场估值低迷。克拉维斯、罗伯茨和科尔伯格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企业的潜力,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公司并购业务,将这些被低估的企业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
1976年5月,在纽约的一家餐馆里,三位胸怀远大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决定共同创立KKR。这个名字,正是他们三位创始人首字母的缩写:Kohlberg(科尔伯格)、Kravis(克拉维斯)以及 Roberts(罗伯茨)。而他们的启动资金,仅仅只有12万美元。
最初的KKR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很快他们在华尔街脱颖而出。KKR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财务角度(金融投资者角度)分析企业,了解现金流的能力,从而判断企业承受债务的能力和规模。KKR选择能够控制企业现金流来偿还债务的管理人员,并在LBO/MBO(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交易完成后,通常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而是在每月一次的董事会上与经营管理层见面。
劲霸电池收购案是KKR早期最完美的案例之一。
劲霸电池曾是美国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旗下小而美的事业部,总裁鲍伯·坎德怀揣着掌控企业命运的梦想。当得知公司将被卖给柯达、吉列等巨头时,他向KKR等金融买家抛出MBO橄榄枝。经过长达5个月的激烈角逐,KKR以18亿美元高价胜出,超出市场分析预测的12亿美元,也高出竞争对手至少5亿美元。
KKR的收购方案对管理层极具吸引力,35位高管投入630万美元购股,获得9.85%股权。收购后首年,公司的现金流就提高了50%,并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迅速还清债务。同时,KKR还大力支持管理层扩张,赋予总裁坎德更大的投资权限。
1991年5月,劲霸电池IPO,KKR收回3.5亿美元资本金,并在后续通过二次配售与分红,至1996年在此项目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还清6亿美元债务。1996年9月,KKR将劲霸卖给吉列,到2000年总共获23亿美元现金及15亿美元股票。管理层也大获全胜,当年的35名高管持股翻了11倍。这场收购,成就了KKR与劲霸电池的双赢传奇。
从1977年至2006年底,KKR采用“管理层收购(MBO)+杠杆收购(LBO)”的方法,累计完成了140多次收购,累计总交易额超过1929亿美元。作为杠杆交易先锋的KKR收获了“杠杆并购之王”的美誉。
尽管KKR以杠杆收购起家,并凭借严格的投资纪律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但他们也意识到到杠杆收购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过度发展会加剧债务压力。因此,KKR开始谋求上市并扩充产品线,向全球化和平台化稳步推进转型。
2004年,KKR建立债券基金。2010年,KKR在纽交所IPO,从私募市场转向公开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目前,KKR 已成长为平台型多元化另类投资机构,在上市后相继推出能源、基础设施、房地产专项基金,二级市场FOF以及另类信用投资等,逐渐从一家以杠杆收购为主业的私募股权公司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型、多元化另类投资机构。其业务范围更是遍布全球,在美洲、欧洲、亚太和中东地区均有布局。
特别是近年来,KKR重点投资基建、地产和能源等另类资产,实物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占KKR总管理规模的比重也稳步上升,近年平均占比超30%,实物资产已成为KKR产品阵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基建领域是KKR实物投资的主要增长点,能源板块发展稳固,管理规模在2016至2020年均稳定在30亿美元左右。
根据KKR于2024年12月发布的报告,KKR认为私募基建堪称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类别。
经济周期中表现强劲
过去 10 年,除私募股权外,私募基础设施表现优于其他资产类别,投资基础设施即投资实体经济基础,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和抗风险能力。
有效抵御通胀并适应低利率环境
资产价值与物价上涨相关,部分资产通过合同或监管与通胀挂钩,在高通胀时表现良好;低利率时,估值上升、新项目建设更具吸引力,且能产生稳定现金收益。
波动性较低
基础设施资产对经济至关重要,市场份额强,历史波动低于其他资产类别,在市场下行时也能提供韧性回报。
分散投资风险
与市场其他部分相关性低,结合了上涨潜力、通胀关联和抗波动特性,是有效的分散投资选择。
风险调整后回报潜力大
加入传统投资组合可提高回报并降低波动,相比上市基础设施,私募基础设施在多方面表现更优。
2022年4月,KKR旗下开德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在中基协完成备案登记,业务类型是QDLP等试点机构。消息一出,瞬间吸引市场投资者的目光。要知道,自2006年进入中国以来,KKR一直只能在中国市场投资,而从这一刻起,在门外徘徊了15年之久的KKR,终于有机会入华募资了。这意味着,KKR可以在中国境内募集基金,然后投向海外市场。
从投到募, KKR在中国市场的这一步走得坚定而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KKR在中国市场的深入布局,不仅提供了更多参与到全球顶级私募巨头布局的机会,还有利于帮助他们实现资产配置的全球化,这对于其他国际投资机构而言,也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