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私募行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监管形势,证监局陆续发布罚单,截止2月21日,共有45家私募机构受到监管处罚,其中私募证券类和私募股权创投类各占16家和29家。
从处罚原因来看,许多私募机构在合规层面频频出现问题。例如,部分私募未及时更新登记信息、未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以及未按照基金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这些问题在监管处罚中已被视为“轻微”违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由于人手不足,选择委托他人代为处理基金事务,然而这些被委托人却并未具备基金销售业务资格,导致一些私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异常交易。
以上海海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管理着32只产品,面对13个人的团队显得应接不暇,因而选择将部分工作外包,而其违规操作则引发了监管注意。同样,规模在20亿至50亿之间的上海隽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杭州核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因缺乏适当的管理而选择了不合规的委托方式。
更为严重的是,广东弈鸣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操作过程中直接聘用了无基金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投资交易,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弈鸣私募在2022年备案,管理着15只基金,规模在0-5亿之间,尽管公司有10位持证成员,但却将投资交易的重任交给无证人员,令人质疑其管理能力。
另有珠海通沛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管理54只产品,规模超100亿,却将基金财产利息收入以财务顾问费的形式挪用,直指行业的底线。北京华软金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光锋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更是将基金财产挪作私用,触犯法律底线,导致投资者信任度大幅下降。
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过去一年多家私募因违规行为被曝光并被逐出合规经营的行列,私募行业的合规经营已成为生存的底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私募机构为追求业绩,往往忽视合规风险的控制,然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对私募机构的要求愈加严格。
在此背景下,私募机构应更加关注合规管理,加强内部管理与专业能力提升,确保能够在竞争中立足。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私募产品时务必保持警惕,避免被虚假的承诺所迷惑。投资市场并不存在免费的午餐,谨慎投资才能避免潜在的风险。在此,诚邀各位投资者在评论区分享您所了解的私募机构信息,共同关注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