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中基协明确禁止股权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财务顾问业务

ETF炼金师 | 2025-03-07 20:18:35

  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频频出现非专业化经营相关的处罚案例。根据2024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143份纪律处分决定书,约10%的管理人因违规行为受到惩罚,其中不乏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因兼营咨询类业务而被罚。最近,元小年注意到一则关于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处罚案例,表明该类管理人不得从事财务顾问业务。

  

  在2023年,该管理人曾受到证监会的警示函监管,而在2025年1月则被中基协公开谴责,并暂停受理其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六个月。

  

  具体来说,该管理人涉及的非专业化经营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财务顾问服务,例如协助设计融资交易结构、对接金融机构、融资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等;二是投资咨询服务,包括为外部产品提供投资咨询、投后管理及退出方案等;三是其他顾问服务,例如提供债务重整顾问服务、促成业务合作等。

  

  中基协此次处罚的核心在于打破了行业内长期存在的“擦边球”认知。与证券类私募不同,股权基金管理人因其业务性质,容易以“增值服务”的名义介入企业融资和债务重组等财务咨询领域。此次处罚明确传达了监管层的信号:私募机构的专业化经营红线不可模糊,任何可能导致利益输送和风险外溢的混业经营都将受到制裁。

  

  在监管禁令的底层逻辑中,专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于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当管理人同时担任“资本中介”和“资产管理”双重角色时,极易诱发利益输送的风险。例如,在提供融资顾问服务时,可能会将不合格项目包装成基金标的,或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关联交易。此次处罚揭示了财务顾问业务所存在的多重违规风险,包括融资方案设计与基金募资之间的捆绑销售,可能构成变相承诺收益;以及为外部机构提供客户服务,实质上可能违规从事基金销售。

  

  当前,部分股权私募管理人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咨询类业务,这些业务通常贡献可观的营业收入。然而,监管的严格将迫使行业进行深度调整。中小型管理人将首当其冲,需要在短期内剥离咨询团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与收入断层;而头部机构则面临商业模式的重构,需考虑设立独立的咨询业务主体以实现业务隔离。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化经营并不排斥合理的投后管理。投后管理的增值服务可包括战略规划、运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研发支持、资源对接及资本运作等。这些服务内容与投融资服务有相似之处,但前述服务不得涉及《若干规定》中提到的利用私募基金财产或职务之便为自身或投资者以外的人牟取非法利益。是否涉及金融中介服务及利益对价,将是管理人合规部门的重要考量。

  

  对于已经开展咨询业务的管理人,合规转型可以考虑以下三条路径:首先,设立独立的财务顾问公司,以获取相应的业务资质;其次,与持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将咨询业务转化为合规导流渠道;最后,将咨询服务非货币化,转化为免费的增值服务体系。每种路径都需建立严格的信息防火墙,确保投研团队与咨询项目之间的物理隔离。

  

  此次处罚标志着私募监管进入更加严格的阶段。当专业化经营的原则性要求被具体行为禁令替代时,管理人必须重新审视其商业逻辑,短期收入的诱惑与长期合规价值之间的平衡已然改变。整个资管行业的变革正在书写新的生存法则,唯有敬畏规则,方能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