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北上广深 vs 地方新高地:各地私募监管格局对比

三尺法科技 | 2025-07-21 14:12:36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在监管深化与区域竞争的双重驱动下,呈现鲜明的差异化发展态势。北上广深等传统金融中心持续优化监管服务,而杭州、三亚、横琴等地凭借制度创新快速崛起,共同塑造了多层次、特色化的私募监管新生态。


一、

核心城市:

监管深化与精准服务



【北京】合规专区的“高标准”标杆

·核心举措

依托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基金份额转让平台及配套服务,北京着力打造“合规专区”。该专区紧扣《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62号)及相关自律规则(如中基协《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要求,对拟注册或迁入机构实施穿透式合规预审,重点核查实际办公场所、人员配置与风控体系的真实性,确保“名实相符、合规先行”。


·影响

该机制有效吸引了一批成熟、规模化、具备国资背景或追求长期稳健发展的头部私募机构入驻。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初创及中小型机构的准入门槛。对于有意在京设立投研点的机构而言,合规要求不仅是“形式过关”,更强调运营实体化,严防“空壳运作”现象。


【上海】白名单制度的“精细化”赋能

·核心举措

上海持续优化并迭代实施《上海市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白名单管理指引(2025年版)》。入选白名单的机构在参与S基金交易、申请QFLP/QDLP额度、争取政府引导基金配资以及享受人才落户等方面,均可优先获得政策支持与制度便利。


·影响

该制度激励私募机构在合规管理与专业能力上持续进阶,推动行业形成以“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对于专注S基金交易、布局跨境业务或希望获取政府资源协同的机构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投研团队需匹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具备前沿视野与国际化能力。


【深圳】创新与扶持的“活力”引擎

·核心举措

深圳持续深化《关于促进深圳风投创投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即“深圳金融十条”),重点包括:优化商事登记流程、加大对落户机构及投资本地(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奖励力度、探索私募股权与创投份额跨境转让试点、以及对合规稳健的创投机构提供风险补贴等一系列务实举措。


·影响

该政策体系对专注于创投(VC)、早期项目、硬科技赛道的投资机构,以及量化私募(结合前海差异化政策)具有显著吸引力。深圳以其灵活高效、激励导向的制度环境,大幅降低优质机构的展业门槛与运营成本,进一步推动投研力量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源头靠拢。


【广州】特色定位与稳健发展

·核心举措

广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优势,持续深化QDLP/QFLP试点,推动流程优化与制度完善。重点发力绿色金融、跨境金融及资管业务等特色领域,监管导向强调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的协同衔接,强化制度执行的合规性与可持续性。


·影响

相关政策对有意开展跨境资产配置(QDLP)、引入境外资本投资大湾区实体经济(QFLP)以及专注绿色金融的专业机构形成较强吸引力。投研团队的区域布局亦需兼顾跨境协同能力与对本地特色产业的深入理解,适应广州“特色引领、稳中求进”的发展定位。


二、

地方新高地:

制度创新与差异化突围



【杭州】数字化备案的“效率”实践

·核心举措

在浙江省“平台经济创新监管”体系支持下,杭州积极探索私募基金备案流程的数字化、标准化路径。通过地方金融监管平台与中基协备案系统的联动协作,面向材料齐备、条件符合的机构提供预沟通、预辅导等前置服务,大幅提升备案效率、压缩项目落地周期。


·影响

这一机制对注重落地速度、对运营成本敏感的机构,尤其是量化、科技驱动型私募极具吸引力。“杭州速度”已逐渐成为区域竞争中的独特标签。对应的投研团队也更倾向于具备数字化思维与技术背景的人才配置,强化机构在“数据+合规”赛道的持续演进能力。


【三亚】QDLP试点的“开放”先锋

·核心举措

依托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型开放优势,三亚持续优化QDLP试点机制,体现出审批流程灵活高效、投资范围广泛、税收优惠政策清晰可及等多重利好,构建面向全球资产配置的开放型金融环境。


·影响

三亚正逐步成为专注海外市场投资、寻求跨境多元配置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尤其是证券类私募与对冲基金策略机构的注册首选地之一。对具备成熟海外投研团队或策略体系的机构而言,该地区在政策与落地效率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具备显著比较吸引力。



【横琴】跨境合作的“融合”试验田

·核心举措

围绕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和琴澳深度一体化发展,横琴在私募领域积极探索面向葡语国家市场的跨境投资路径。政策层面支持设立人民币投贷基金,持续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的便利性与可控性,为特色化机构提供先行先试的制度空间。


·影响

该举措对拥有葡语国家资源、聚焦琴澳及葡语系国家投融资机会的私募管理人形成显著吸引力,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跨境投融资生态。相应地,投研团队需具备跨境业务能力和对特定区域市场的深入理解,以适应融合型发展战略下的差异化布局。


三、

实际策略选择:

监管格局如何重塑机构布局


(点击大图查看)


四、

多元格局下的适配性选择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私募基金的监管格局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体化、标准化路径,而是逐步演化为多层次、差异化共存的区域监管生态。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金融核心城市,正构建起高标准、国际化导向的合规体系,重点强化实控穿透、实地运营、数据报送与投研能力等关键环节;而杭州、三亚、横琴等地方新高地,则聚焦备案提效、政策扶持以及金融与区域产业的协同联动,营造出更具包容性与吸引力的私募落地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区域金融竞争日益加剧,监管机制不断迭代升级,在金融数据、算法监管、投资者保护等维度逐步趋同的背景下,一种更为“精细化、定制化”的“监管地理学”正加速成型。这一新趋势不仅将引导私募机构在合规性与效率之间实现动态优化,也将推动私募行业在统一监管框架内,迈向分层有序、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


#三尺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