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热度还没完全恢复,但一些明星私募产品的销售已经激发了投资者的抢购“神经”。
来自业界的信息,一家知名外资私募产品日前在渠道销售时引发“哄抢”。
在一些销售渠道中,这些产品被优先安排给了“核心客户”(即通常所谓的超高净值客户和VIP客户)。
而在另一些渠道则提出了“配售”的概念。所谓“配售”,指的投资者必须必须先在该机构持有相当金额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才能获得一定额度的配售。
还有的渠道干脆提出了“增量资金”概念,即投资者必须新入资金达到一定规模,比如600万~1000万,才能够分到一定的配售比例。
总之,上述明星产品几乎在渠道之间以“唐僧肉”的状态,搭配着各种销售渠道最希望实现的投资目标。
这是怎样的一类产品?
以一定的“搭售”条件去认购这类产品合算么?
历史上,这类销售策略推出的产品结局又是如何?
策略 “特立独行”
来自业界的消息,此次引发渠道“饥饿感”的产品来自桥水基金(中国)的一类产品。
桥水是海外知名的对冲机构,其创始人瑞·达利欧日前刚刚宣布彻底退出公司的股份。
这家机构以创造了“全天候策略”闻名市场,但同时也很早就深耕中国市场。达利欧在1984年实现了第一次访华,2016年成立了全资控股的桥水中国。
这家外资大鳄在华运作的产品,多年来以相对稳健的绩优业绩,独创的策略——外界对其收益来源始终无法穿透——但确实近年来表现突出。
良好的业绩稳定性+神秘感,引发了渠道的热烈“抢筹”。
客户标准“严苛”
据说,此次引发渠道“乱奔”的产品是中国团队管理的一款产品,且相关认购条件已经“严苛”到了一定程度。
在一家知名私人银行内部向理财经理团队发布了一份关于桥水基金代销的通知。申购资格和额度分配,都被设置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下图)。
翻译一下,渠道希望通过桥水的销售,带动渠道存量资产增加5个亿以上。且这5个亿必须是认购日的前五天内的资产相比7月1日的增量。
潜台词是,谁也别动“小心思”了,老老实实多存点钱进来配售吧。
“一箭三雕”
但如此严苛的标准,并不意味着渠道只是想新增规模,来自业界资深人士的分析,这背后可能还有进一步筛选“优客”(优质客户)的考量。
要知道,这轮筛选首先把认购群体限制在了——在既定基准客户名单中、且在申购前实现真实资产增长的客户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初筛。
同时,这批客户要有资金动员潜力,能调入资金。这又筛选了一批客户。
这几步筛选后,最终渠道的目标是将这类稀缺的对冲基金产品,优先配置给常年保持大额资产、稳定留存、且有余力的核心客户。
换言之,桥水的申购即使对于高净值客户,早已不是“我有钱就能买”,而是“你对我们有多重要”,这种带有明显筛选倾向的销售机制。
各有所爱
另外,通过和业内主流的各大销售渠道接触,我们还了解更多的幕后信息。
首先,由于桥水基金的中国内地产品,自2018年末运行至今,始终处于斩获绝对收益的水平线上,部分时段更超过权益类基金表现,从销售端角度产生“好卖”的效应。
其次,除了上述的增量诉求的渠道外,一些券商直接把额度留给了“超高净值客户”,在一家头部券商的渠道,部分超高净值客户可直接获配2000万申购额度。核心客户未认购完的剩余额度可开放给其余普通的高净值客户。
此外,一家股份行的私人银行渠道对资金量的“分层”有所要求,比如从600万、1000万、5000万以上的不同体量客户,有着不同的申购额度“保障”。
这种方式更像是高端餐厅的排队系统:大客户定了豪华包间,理所当然先入座;小客户就得排在后面等空位,有时甚至无缘入场。
历史上的搭售
我们亦从总部位于华南的一家私人银行获悉:该渠道销售桥水产品,采取了“搭售”策略。
据悉,该银行的客户如果想获配桥水基金额度,必须先购买银行货架上其他产品(至少600万),才能获配最多200万元的桥水基金额度。
近几年,此种销售模式并不普遍,但在过往的指数型牛市环境里也曾存在,比如2020年前后一家多明星私募平台上的一位基金经理产品备受追捧,于是部分渠道就推出:想获配产品的额度,就同时要购买其他产品,诸多高净值客户趋之若鹜,生怕错过明星产品。
但之后,上述那只搭售的私募产品业绩并不好,有人将其归纳为风格轮转,有人将其归纳为规模效应(规模太大引发业绩崩裂),但它确实提示了一种可能:
热门产品的长期投资结果是有不确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