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深度访谈:灵均投资危机后的系统性重构
国内量化行业风雨发展十余载,在资本市场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既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也面临着行业格局的深度重构。在量化行业发展的大潮中,作为头部量化机构的代表,灵均投资同样经历了“阵痛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灵均投资在风控体系、合规管理、公司治理、策略迭代等方面做了彻底且系统性的重构。
近日,灵均投资两位核心人物——董事长蔡枚杰、首席投资官马志宇共同出面,与中国基金报记者做了坦诚且深入的交流。
涅槃重生:公司治理实现彻底且系统性重构
2024年2月20日,沪深交易所通报,因灵均投资旗下产品在2月19日开盘短时间内集中下单,沪深交易所对相关产品证券账户采取限制交易三天的自律措施。
在经历该事件后,灵均投资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重大优化,并形成“36要义”和“1+5”工作思维的企业文化体系。蔡枚杰表示,这套体系的形成,与去年“2.19事件”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优化直接相关。
过去,灵均投资坚持投研和服务“双引擎”模式,马志宇负责投研,蔡枚杰负责投研之外的所有事务。但蔡枚杰表示,去年的事件反映出公司在投研、交易等核心环节中存在信息滞后、管理协同等问题。目前,两人的分工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优化:整个公司的文化与治理体系由蔡枚杰统筹拉齐,确保全公司理念和标准的一致性。马志宇依然专注于投研技术突破,推动策略迭代与团队协作,而蔡枚杰会协助他共同推进投研领域的文化建设和治理优化,确保这部分工作与公司整体体系相匹配、相协同。这种“共管+专精”的模式,实现了投研与非投研体系的高效协同。
灵均投资的两位核心管理者在管理风格、性格特质、专业领域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但又互为补充。而正因如此,形成了灵均投资特有的企业风格。
蔡枚杰有着鲜明的领导力风格,她给自己的性格评价是务实、率真、简单。“公司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的认知高度往往决定了公司能走多远。”蔡枚杰告诉记者,“在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两个人始终围绕目标对齐进行决策,每个人的个性、角度、认知都受限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难免有分歧,但只要聚焦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很多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沟通链路会更短,效率也更高。”
马志宇曾就职于海外著名对冲基金,历任全球研究副总监、中国区副总经理、中国区研究总监,这段工作经历对其影响较大。
“我的管理风格偏理性和规则化,这可能和我过往的经历有关。在海外对冲基金工作时,团队氛围平和且相互尊重,但对绩效标准的要求清晰明确,决策逻辑直接,整个组织像高效运转的机器,人员调整完全基于业绩和能力,这种经历对我影响很深。所以现在的管理,我会把规则和目标讲得非常明确,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方向有清晰认知。同时,量化行业的投研团队大多是高学历人才,自驱力和自尊心都很强。因此我较少靠调动情绪或言语鼓舞来推动工作,更多是尊重每个人的能力、信任员工的专业性。”马志宇表示,“我确实有典型的理工男特征——更注重逻辑、结果和制度的确定性,相对少一些感性层面的表达。”
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怀敬畏
灵均投资成立于2014年,回顾过去11年的发展历程,蔡枚杰表示,最大的感触是要居安思危、常怀敬畏。
“灵均是一家量化对冲基金,是一家企业,经营企业必须有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我们背后是客户的资产、团队的信任,这种责任感让企业家精神变得具体而厚重。企业经营永远是不进则退,时刻如履薄冰。真正能走得远的企业,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对自我的要求一定是极致的,他们从不会因为一时的成绩放松警惕,这种态度太重要了。”蔡枚杰表示。
蔡枚杰告诉记者,灵均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核心是以下三点:首先,团队的“基本盘”与“愿力”是根基。其中“愿力”更关键,就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心,甚至是向死而生的魄力,没有这种“愿力”不可能从低谷中爬起来,“东山再起”是刻在骨子里的目标。其次,把风控、合规和业绩当作生命线,并用系统化治理筑牢根基,这是量化投资公司生存的前提。最后,在服务上做“苦力”,在客户服务与渠道合作上走出差异化路径,从客户需求出发,把服务的深度和颗粒度做到极致,让合作伙伴和客户感受到真正的价值。
蔡枚杰更是坦言,虽然灵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但“余伤”其实仍在。“它像警钟一样提醒我们,那种切肤之痛至今清晰。当时面临客户的质疑,团队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是非常残酷和直观的。所以,对灵均来说,这11年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要居安思危、常怀敬畏之心。这不是口号,是生存之必须,直面问题是发展的前提。行业的现实就是这么骨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把‘不松懈、不回避’刻进团队的骨子里。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警醒。”
蔡枚杰强调,要保证企业文化最终落地,“有效性”是核心。“文化渗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化,更需要时间沉淀和具体事件的反复打磨,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只有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让员工从心底认同,进而内化为行动自觉。好的结果必然源于科学的方法论,而文化的价值,正在于让这套方法论成为全公司的共识与行动指南。”
全面升级:深化合规风控
升级系统能力
投研层面,灵均投资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围绕“合规风控深化”和“系统能力升级”不断升级与迭代。
马志宇介绍称,首先,灵均的风控规则实现全流程内置化。对于所有涉及交易执行、下单的策略,将风控参数完全嵌入策略逻辑中,让策略在运行中自动遵循,避免人为干预的漏洞。这些参数由风控团队基于监管要求设定,确保策略从设计之初就符合合规框架。其次,在整个交易系统还内置了全维度的风控规则,形成“策略+系统”的双重防线。最后,对全公司交易行为实现集约化监控。通过跨产品的风险汇总分析,既能避免单一产品的交易行为对市场造成不当影响,也能从全局视角把控合规风险,这与当前监管对“机构整体责任”的要求高度契合。
马志宇表示,这些迭代本质上是让投研体系更适应“强合规、重稳健”的监管环境,同时通过系统化手段,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策略的有效性。
具体到风控模型,马志宇表示,灵均整个投资流程的核心逻辑是“数据—因子—模型—组合生成”,而组合生成阶段会整合三个关键模块,即预测模型、风险模型和交易成本模型,最终通过优化器输出具体持仓。在灵均的全产品线中,预测模型和交易成本模型是完全统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风险模型的参数配置上。
比如中证300指增和中证1000指增策略,由于跟踪的指数在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会在风险模型中针对性地输入对应指数的风格特征,如行业分布、市值结构、波动率等,以此实现对不同指数基准下风险敞口的精准控制,确保产品在跟踪目标指数的同时,有效管理风格偏离风险。
此外,灵均在去年对整体策略进行全面升级,重点是强化了中短期信号的挖掘与均衡配置。马志宇表示,“灵均过往的策略更偏向大容量模型,这意味着在预测周期上,我们过去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中期和长期信号上。过去一年,我们在兼顾中长期信号优势的同时,也在短周期预测能力上做了一些提升。比如,针对1至2天的短周期信号,我们投入资源优化模型,将短、中、长周期的信号进行更均衡的配置,以更好地捕捉市场机会。这种调整在去年10月后市场活跃度提升的环境下,效果逐步显现,为今年的业绩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突破:攻克内存共享技术
算力规模实现翻倍
在量化行业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头部私募掀起算力军备竞赛。据了解,灵均投资在2024年攻克内存共享技术,算力规模实现翻倍,单人瞬时算力调度能力提升20余倍。
马志宇表示,量化投资与人为寻找市场机会的模式不同,其核心逻辑是将算力转化为预测力。近年来,机器学习在量化领域的应用愈发普遍,模型迭代对GPU及整体算力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但其本质仍是通过设计高效的算法,并依托强大的算力支持,来挖掘市场中的有效信号,核心依然是算力转化为预测力的过程。
“对我们而言,算力需求是持续存在的。”马志宇表示,去年重点迭代短周期信号,这类信号对算力的需求更高。加大算力投入是做好短周期策略的重要支撑,推动策略向更精细、更及时的方向迭代。
纵观整个量化行业,算力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马志宇称,早期算力以CPU为主,支撑基础的因子生成与测试。随着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普及,GPU成为核心算力支撑;而模型复杂度提升、信号周期缩短等因素,进一步激发了算力需求的大幅增长。算力已从“基础工具”逐渐演变为影响策略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其规模与效率直接关系到量化模型挖掘信号的深度、广度及时效性。
在行业策略同质化和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量化私募不断探寻并构筑自身的“护城河”。马志宇表示,灵均的核心竞争壁垒可以归结为两点:长期积累的精细度和顶级人才的转化力。
一方面是长期深耕形成的“体系化能力”。量化行业看似同质化,但最终比拼的是深耕的精细性和完备性。灵均在这一领域已积累了十余年,这种积累不仅是数据和因子的堆砌,还包括信号的丰富度、实战经验的内化等,这些都会沉淀为团队的集体能力。
另一方面是顶级人才对新技术的“落地能力”。算力和技术是基础,但真正的差异在于团队对前沿技术的学习能力和转化能力。灵均的团队中有一批持续追踪前沿技术的人才,他们不仅能理解最新模型的原理,更能结合投资场景做“实战转化”。这种从技术到策略的落地能力,比单纯的算力投入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