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科技创新债券“供需两旺”:有望增厚债券投资收益,私募基金着手探索基准做市品种交易型获利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 2025-05-17 17:22:21

  当前,科技创新债券“供需两旺”。

  过去一周,一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部张刚(化名)忙于认购科技创新债券。

  5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同步出台《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Wind数据显示,自5月9日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起,截至5月14日,各类机构已发行和待发行科技创新债券77只,规模合计超过1700亿元,其中银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达到1200亿元,占比超七成。

  科技创新债券“供需两旺”

  “过去一周,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科技创新债券的认购。”张刚向记者透露,截至5月15日收盘,他所在的理财子公司已认购逾30亿元,主要由银行与国有大型企业发行的多只科技创新债券。当前他们对科技创新债券的投资也都采取持有到期策略,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类似。

  在他看来,当前科技创新债券“供需两旺”,一面是银行、保险资管、公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争相认购,一面是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日益增多,相关债券供给持续扩容。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家银行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因全场申购倍数超过1.4倍,还选择行使超额增发权。比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2025年首期科创债的基本发行规模为100亿元,由于全场申购倍数大于1.4倍,增加发行1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此外,浦发银行首期科创债的基本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因为全球申购倍数超过1.4倍,也相应增加发行50亿元。

  一位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通过微信采访向记者指出,上周以来他们正积极认购银行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所发3年期科技创新债券的票面利率在1.6%~1.7%,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逾10个基点;考虑到未来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预期犹存令债券收益率中枢水准继续下行,当前增持科技创新债券并持有到期,可以增厚整个债券投资组合收益;二是某种程度也能缓解债券市场资产荒所带来的配债困扰。

  “今年前4个月,每天我们都在四处询价,寻找投资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债券,但要找到这类债券难度不小。如今,随着科技创新债券供给增加,我们的选券范畴骤然扩大,配债难度也相应低了不少。”他告诉记者。随着5月14日相关部门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目前他所在私募基金正着手探索科技创新债券的交易型价差获利投资策略。

  机构积极认购配置科技创新债券

  记者梳理多家银行、股权投资机构、科技企业所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募资用途发现,当前科技创新债券募资主要流向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形式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二是发放科技创新领域贷款;三是补充公司营运资金等。其中,多家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企业表示,募集资金的逾70%都将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形式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由于科技创新领域发展面临科技项目孵化周期较长、经济效益不确定性较大、科技竞争压力较高等挑战,加之股权投资基金本身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运营特征,投资人缘何敢于积极认购科技创新债券,颇受市场关注。

  上述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目前投资人对科技创新债券的投资价值评估,仍高度关注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资产规模、经营稳健性与再融资能力。由于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银行、大型国有企业与地方引导基金,因此投资人都将科技创新债券视为“高评级产业债或金融债”进行投资配置。

  5月9日,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的指导下,成都先进制造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先进投资”)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顺利簿记发行,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2年,票面利率1.95%,创全国同品种、同期限历史最低发行利率。此前,成都先进投资获得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的AAA信用等级。据悉,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四川省先进制造投资引导基金等重大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基金和股权投资。

  Wind数据显示,除了银行大规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就非金融企业而言,国企发行人发行规模占比73%,也是非金融企业科技创新债券的主要发行力量。

  在张刚看来,在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初期,投资人关注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投资策略“无可厚非”,因为由于众多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一,没人能准确预判科技创新债券的资金投向能否实现可观的投资回报与足额的本金返还。但当两三年后,越来越多投资人会根据首批科技创新债券的实际到期兑付状况,将投资目光投向相关债券所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观察基金能否创造良好的投资回报,相关科技企业是否实现稳健的业绩成长等,以此作为他们研判未来科技创新债券能否到期兑付并创造超额回报的关键因素。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平抑投资风险,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私募基金与保险资管机构对银行所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的认购兴趣似乎更高,这也是部分银行科技创新债券得以行使超额增发权的一大原因。

  这也给银行加码科技金融业务引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张刚认为,尽管银行所发的3年期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约在1.6%~1.7%,略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若要计入银行获取存款的营销成本与运营成本,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实际综合募资成本反而略低于存款获取方式,有助于银行进一步压低科技企业贷款的综合利率。

  此外,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的存续期普遍在3至5年,与银行向科技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的期限相匹配,既可以缓解银行“短存长贷”所造成的资金期限错配风险,又能引导更多资金变身耐心资本,支持科技企业稳健发展。

  私募基金探索交易型价差获利投资机会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积极认购科技创新债券并采取持有到期策略锁定收益率同时,部分私募基金与资管机构也开始探索交易型价差获利投资机会。

  上述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目前多数银行发行的3年期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约在1.6%~1.7%,光靠持有到期策略是难以满足私募产品或理财产品年化逾2%的收益预期。因此,私募基金与资管机构要么适度加杠杆投资科技创新债券或寻找其他高收益债券品种,要么积极探索交易型价差获利机会增厚收益。

  他透露,令他们着手探索科技创新债券交易型价差获利策略的催化剂,是5月14日相关部门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其中提出“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这意味着被纳入基准做市品种的科技创新债券品种有望获得更好的交易活跃度,从而产生相应的流动性溢价与价差套利投资机会。

  记者注意到,上交所适度调整了科技创新债券纳入基准做市券的门槛,从原先30亿元规模调整至20亿元。

  所谓债券做市业务,是指做市商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持续报出做市债券品种的双边买卖价格,以及对投资者的询价请求进行回复并达成交易的行为,此举有助于提升相关债券品种的交易活跃度与价格发现能力,引导更多资本积极参与相关债券投资。

  在作出上述调整后,当前上交所的信用债基准做市债券品种主要包括规模逾30亿元的公司债券,以及规模逾20亿元的科创债。

  这位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已将规模逾20亿元,发行主体为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债券纳入交易型价差获利投资策略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认为这类债券有着更高几率被纳入基准做市品种。

  与此同时,他所在的私募基金还在尝试研究科技创新债券与科创债ETF之间的量化套利投资机会。

  记者获悉,为了引导投资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债券的投资,当前部分公募基金正在推进创设科创债ETF,同时相关证券交易所也将支持科创债 ETF通过质押做市等机制提升流动性,并支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以及科技创新债券相关产品的配置。

  这位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尽管科创债ETF还需一段时间才会面世,但他们已开始未雨绸缪,正研究部分规模较大、高信用评级的科技创新债券的交易活跃度与价格波动趋势,为相关债券与科创债ETF之间的量化套利投资“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