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阳光保险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ETF炼金师 | 2025-07-06 12:26:57

  近日,阳光保险集团旗下的阳光资产正式获批设立阳光恒益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保险系私募证券基金领域的第五大参与者。金融监管总局的批文要求阳光资产建立健全的风险隔离和关联交易管理制度,以防止潜在的利益冲突,并督促其子公司完善治理结构。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保险行业的总资产已达到38.42万亿元。自2023年10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启动以来,已有2220亿元险资通过私募证券基金进入市场。第一批试点项目由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设立500亿元的鸿鹄基金,该基金已实现投资落地。第二批试点项目中,太保、泰康、平安及阳光等机构也相继获得批准,而第三批则包括人保等险企新增600亿元的投资额度。

  阳光恒益的设立标志着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的运作模式从“联合舰队”转向独立作战。与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联合设立鸿鹄基金的模式不同,阳光、泰康、平安等在第二批试点中选择了独立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旗下资管公司直接向自家寿险公司募集资金。这种“内部闭环”的运作模式,有效增强了风险控制的自主权,提升了决策效率。

  在政策层面,险资私募正在实施“双轮驱动”的发展逻辑。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发布《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要求国有险企自2025年起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投资于A股市场,相当于每年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的资金。此外,金融监管总局还降低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10%,进一步减轻了险资入市的资本消耗。

  在新会计准则(IFRS9)的背景下,传统股票投资公允价值波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而通过私募基金架构,险资能够将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这使得险资可以仅按持股比例确认被投基金的净利润,极大地平滑了短期市场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新华保险的年报显示,其持有的鸿鹄基金份额在2024年为其贡献了27亿元的综合收益,账面增值达到13.58亿元,有效充当了利润的“压舱石”。

  新设立的阳光恒益和远私募基金已展现出险资在投资策略上的“防守反击”思路。在资产选择方面,险资瞄准沪深300与恒生港股通指数的成分股,搭配相关ETF,构建核心资产池。在操作策略上,涵盖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等低冲击方式,以避免短期市场动荡的影响。周期布局方面,存续期设定为10年以上,为“逆周期买入”提供了充足空间。

  泰康的投资策略则更具代表性,其公开报道显示,泰康采取高股息资产作为防守策略,配置表现稳健且分红稳定的板块,同时将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作为进攻方向,形成攻防兼备的投资组合。随着五家险资私募陆续进入市场,契约型基金逐渐成为主流投资工具,因其无实体、无双重征税及份额转让灵活的特性,充分满足了险资的长期投资需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投资行为的变革。随着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全面推行,国有险企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的权重已降至30%以下,而三年期指标的权重则提升至60%,在根本上改变了“追涨杀跌”的短期投资冲动。同时,当金融监管总局局长宣布“近期将再批600亿”试点额度时,资本市场中的“压舱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保险系私募不仅是增量资金的搬运工,更在重塑A股投资范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正逐步将十年作为价值衡量的尺度,以百亿为单位稳步积累市场信心。这或将为“长钱长投”改革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