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金融政策体系深度转型的关键之年。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除此之外还颁布了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系列政策,系统地勾勒出了国家在强化金融监管、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方面的战略部署。
在此背景下,私募基金行业正站在监管逻辑变革的风口:合规不再局限于流程层面,而是变成了嵌入治理结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要求。宏观政策的密集出台不仅重塑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推动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合规理念、风控机制与业务模式上进行全面的升级与重构。
一、“新国九条”定调:资本市场合规治理升级
2025年初发布的“新国九条”,将资本市场提升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支点,系统性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导向”的监管原则,构建起一套更具约束力和穿透力的治理框架。文件中多次强调“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穿透监管”“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等关键词,标志着监管导向正由“宽进”逐步转向“严管”。
其核心政策意图已十分清晰:从以往强调增量扩张、流动性活跃的“功能导向”转为注重存量治理、风险防控和市场质量提升的“价值导向”;监管逻辑也从形式合规向实质穿透和底线思维转变,重在建立可持续、可预期的市场秩序。
这一变化对私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
·登记≠合法,备案≠免责
管理人一旦进入监管视野,就需承担持续合规的义务,不能再将“持牌”作为免责盾牌。
·诚信与能力成为监管核心指标
无论是募集宣传、投资运作,还是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管理人的合规意识、专业能力、治理架构都将被放在放大镜下反复审视。
·结构复杂与投后薄弱将面临穿透审查
嵌套、多层SPV、契约控制等常见结构安排,若缺乏实质经济基础或风险隔离机制,将被视为“伪合规”并面临监管纠偏;投后管理失效的项目也将成为重点问责对象。
在“新国九条”主导的监管新时代,私募行业必须深刻理解这一轮政策背后的治理逻辑:合规不只是底线,更是竞争力;穿透不只是监管手段,更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二、“五篇大文章”:合规服务于发展全局
2025年上半年,“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宏观政策叙事的高频关键词。监管层密集强调,要加快构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多元金融支柱体系,推动金融资源更有效地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这五篇“文章”不仅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分工图,更隐含着监管导向与合规要求的系统升级,正在深刻改变私募基金的业务边界与风险治理逻辑。
从合规视角出发,“五篇大文章”本质上形成了两条监管主线:
第一,服务实体必须真实合规,不能虚假包装或结构套利。合规不仅是守底线,更是判断资金是否“用在该用之处”的评判标尺。资金流向不清、资产结构不实、投后管理缺位,都会成为合规风险的引爆点。
第二,业务导向必须紧扣政策目标,不能游离于监管主线之外。一切与“科技”“绿色”“养老”等挂钩的产品,必须在实质上与国家发展目标对接,不能仅停留在标签层面。
在这一背景下,合规已不再是产品发行的“附带环节”,而成为业务结构设计、投资逻辑建构、风险定价策略的出发点。谁能将合规嵌入战略视野、投研流程和内控机制之中,谁就有能力在未来的结构性政策红利中占据先机。
三、监管协同趋严:数据、算法、结构的三重穿透
2025年,监管协同迈入“强穿透、重实质”的新阶段。作为标志性制度,《金融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操作指引(试行)》于年初正式施行,联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核心法律,首次将私募基金管理人所涉的投资人信息、交易系统、算法模型、境外托管结构等纳入“全链条合规”审查。这不仅是数据安全管理的延伸,更是将信息披露、系统风控与跨境安排纳入实质监管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监管科技全面升级。证监会在上半年完成“资本市场风险预警平台”改版,实现对基金投向、结构嵌套、信息披露、资金流向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响应。部分金融科技条件成熟的地方,已试点引入“数字监管沙箱”,利用大模型和智能分析工具自动识别私募基金中的“伪合规主体”与“空壳结构安排”,并与监管系统直接联动,推动分类监管与精准问责。
对私募行业而言,这一轮监管科技革新,带来了“三重穿透”式合规压力:
·穿透结构
不再仅看名义层级,而要深入底层资产与交易路径。SPV、多层嵌套、收益权拆分等复杂结构,必须能够解释其经济实质与风险隔离机制,避免被视为规避监管的“障眼法”。
·穿透数据
所有资金来源、用途、流向必须形成闭环,相关信息需真实、可追溯、可验证。信息披露不完整、财务数据异常、托管账户不透明,都会触发监管风控模型的异常标记。
·穿透算法
对于量化策略、智能投顾、AI投研等技术导向型基金产品,监管开始关注其核心算法逻辑的可解释性与合规性,特别是是否存在误导性设计、利益冲突或系统性失控的隐患。
这种“数据化+智能化+制度化”的监管协同新模式,正在重塑私募基金的合规边界。从合规操作层面看,未来任何一个“被穿透”的环节,若无法经受实质性问询与技术性核查,都会成为潜在风险源。尤其对于跨境架构、算法策略类基金而言,合规管理必须前置设计、系统管控、实时更新,否则将面临合规失控与合规成本激增的双重风险。
四、行业应对策略:从“防风险”到“强内控”
面对监管逻辑从“形式合规”走向“实质治理”的深刻转变,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合规策略也亟需从被动防风险转向主动强内控。这不仅是应对监管压力的需要,更是未来穿越周期、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下四项策略,或可为行业提供可行路径:
1、回归本源,厘清产品功能与资金用途
产品设计应回归真实投融资需求,杜绝“结构空转”“收益承诺”“伪穿透”等合规高风险操作。尤其在政策重点引导领域(如科技、养老、绿色投向)中,必须建立清晰的项目逻辑链条,确保投向、运作、退出三者一致。
2、全流程嵌入式合规,贯穿基金全生命周期
合规管理不能止步于备案或募集阶段,而应延伸至尽职调查、投前协议、资金划拨、投后管理、估值与分配、投资退出乃至清算阶段,实现真正的“事前有规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追溯”。内控流程和合规制度应与运营节奏深度绑定,而非“事后补救”。
3、搭建“数据+技术”双合规中台,应对智能化监管
随着监管科技提速,传统人工应对方式已难以满足合规穿透需求。私募机构应及早布局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标准化、结构化、可验证的数据底座;同时,应引入技术合规模块,针对智能投研、跨境结构、算法逻辑开展法律与技术协同评估,预防“合规空档区”。
4、主动融入监管沟通机制,提升政策响应能力
在分层分类、属地差异化监管框架日益清晰的大背景下,机构需从“观望执行”转向“积极参与”。通过与行业协会、资产管理自律组织、地方金融局等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监管意图,也能在新规落地前及时开展预判评估、修订内控规则,降低制度摩擦成本。
合规新逻辑,是挑战更是转机
2025年上半年,宏观政策与监管框架正在从“宽进”走向“严管”,从“形式合规”演化为“实质治理”。“新国九条”划定了资本市场的价值底线,“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服务的战略方向,而“监管科技+数据穿透”则为私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与约束力。
对私募基金行业而言,这既是一次全方位的治理压力测试,也是一场重构内控体系、夯实发展基础的窗口期。在政策导向高度确定、监管逻辑日益清晰的背景下,合规早已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未来穿越监管周期、参与战略赛道、构建品牌声誉的第一道门槛。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