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国内私募行业持续演绎着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的格局愈发明显。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批新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根据朝阳永续基金研究平台Pro数据,截至2023年8月22日,全国新增备案证投类私募管理人32家,这些机构的背景多样,既有老牌投资人再创业的身影,也有从公募及外资背景中衍生出来的新兴力量。
首先,从地域分布来看,这32家新备案私募大多集中在金融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具体而言,上海有14家,占比达43%;深圳和北京紧随其后,浙江也有若干新备案,这与我国金融资源的高度集聚特性一脉相承。一线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更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活跃的资本市场,为私募基金的成长提供了良好土壤。此外,东北地区也传来喜讯,今年新增了2家备案证投类私募,体现出市场的广泛性。
其次,内资私募在新备案的32家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范达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为外商独资。这一现象反映出国内资本对私募行业的高度参与,虽然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牌照审批及合规要求等。范达投资背后则是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范达集团,专注于多元化投资领域,显示出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及资源优势。
从管理规模来看,大部分新备案私募的管理规模仍处于初创阶段,超过80%的机构管理规模在0-5亿元之间,仅有两家机构的规模达到20-50亿元。这两家分别是泰康稳行(武汉)私募和扬州远和私募,其中泰康稳行作为保险系私募表现突出,背后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扬州远和则以其核心团队来自知名百亿私募LQ而引起市场关注,显示出其在风控及投资管理上的专业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70%的新备案私募管理的基金数量为0或1只,这表明大多数新成立的机构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产品线。同时,头部私募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战略,获取香港9号牌照与新加坡CMS牌照的趋势愈发明显。通过这些牌照,私募可以直接管理美元基金,实现全球资产配置,这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团队构成上,新备案私募倾向于“小而精”的运营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全职员工数量集中在7人以下,扬州远和的员工人数最多,已达到16人。这种精简的团队结构使得私募能够在核心团队的专业能力上获得竞争优势。许多私募的投研团队由资深基金经理领导,团队结构扁平且高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新备案的私募管理人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2023年至2024年初,市场热情推动了这些新机构的成立,但他们尚未经历经济周期的考验。此外,产品线的单一性也表明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私募行业似乎将迎来更深层的分化,具有核心投研能力与合规稳健的机构将逐步崛起,而缺乏竞争力的机构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新备案私募的特征不仅反映了行业的变化,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在选择私募产品时,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团队的专业背景、合规记录及策略的可持续性,而非仅仅依靠短期业绩和规模来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