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基金调研丨太朴生科私募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调研联影医疗

AI基金 | 2025-09-02 19:01:08

根据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8月31日,太朴生科私募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对上市公司联影医疗进行了调研。

从市场表现来看,联影医疗近一周股价上涨11.96%,近一个月上涨14.09%。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附调研内容:

  2025年8月29日,联影医疗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经营要点汇报和互动提问如下:第一部分、经营要点汇报(1)主要财务指标经营规模方面,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业务实现稳健增长,整体营业收入达到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国内市场随着行业政策的落地节奏加快,公司凭借自身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中国市场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海外市场表现更为突出,公司通过产品技术性能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国际市场布局拓宽拓深,海外收入实现同比增长22.48%至11.42亿元,收入占比达到18.99%,海外业务已证券简称:联影医疗证券代码:688271编号:2025-003经成为保证公司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分业务来看,服务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收入同比增长32.21%至8.16亿元,服务收入占比13.56%,公司凭借长期合作模式与深度价值服务,用户黏性不断增强,服务价值持续提升;随着产品装机量不断扩大与市占率的稳步提升,叠加服务收入占比扩大,将进一步带动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为后续研发投入、全球布局及战略性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盈利能力方面,报告期内联影医疗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5.03%;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盈利质量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在费用管控和盈利结构优化上的成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7.93%。中高端设备在磁共振、CT、分子影像等核心产品线的收入占比均稳步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不断驱动增长与盈利空间;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逾30%,毛利率保持在60%以上,随着全球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与维保体系日趋成熟,售后服务业务对利润的贡献潜力正加速释放。(2)收入的区域分布报告期内,联影医疗中国市场收入48.73亿元,同比增长10.74%。根据第三方权威数据,公司在中国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设备综合新增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市场格局稳健攀升、持续突破。MR、MI、XR等核心影像诊断产品线持续巩固并扩大领先优势,从高水平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全面覆盖,实现创新技术可及与市场渗透的双向提升;CT产品线在规模放量同时加速产品创新——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SiriuX正式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光子计数CTuCTUltra也已正式入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开启临床测试和临床医学研究;以RT、DSA为代表的放疗与介入产品线快速增长——报告期内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同比提升17.7个百分点与2个百分点,标志着国产高端医疗诊断与介入治疗装备的实质性破局。“诊断—介入—治疗”一体化的全景大健康生态布局,不仅持续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组合竞争力,也为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医疗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注入持续动力。2025年上半年,联影医疗海外业务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稳健的增长态势,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实现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目前海外项目交付和客户跟进节奏在持续提速,预计下半年随着海外项目的转化进度加快,海外业务将回到更为快速的收入增长区间。目前联影医疗在各区域市场布局不断深化,全球业务多点布局、均衡发展的战略格局日益清晰。展望全年,随着创新产品的快速导入、重点项目的加速交付、客户基础的持续拓展,以及本地化组织能力的不断完善,国际市场有望延续强劲增长态势,为公司全球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更持久的动能。(3)收入的产线分布2025年上半年,伴随全球医疗需求的加速释放与国内招采需求的稳步复苏,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跃升,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全线产品矩阵的竞争优势,也推动全球化布局迈向纵深,整体市场地位稳中有进、稳中有升。按2025年度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公司是中国市场主要的医学影像、介入治疗与放射治疗设备厂商。分产品线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MR设备实现收入19.68亿元,同比增长16.81%,磁共振业务市场份额持续稳健提升。随着近年来MR技术不断进步,uMRJupiter5T逐渐成为临床和科研领域关注的焦点。该系统通过创新性的硬件架构与序列优化,突破了超高场强下的工程学瓶颈,在成像分辨率、全身覆盖、科研价值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报告期内,uMRJupiter5T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中国市场份额同比提升超过20个百分点,全国累计装机量突破40台,广泛落地于顶级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此外,3.0T磁共振产品线表现尤为突出,报告期内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超5个百分点,随着uMR880、uMRMax、uMRNX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品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顺利部署,其智能化临床解决方案与高性能平台不断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可。面对1.5T磁共振市场的结构性演进,公司前瞻研判行业趋势,系统性优化产品组合与市场响应机制,夯实核心技术平台的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1.5T超导磁共振中国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头部,同时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不断强化技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巩固综合优势,构建更加稳健、灵活的竞争体系。2025年上半年,公司CT业务保持稳健发展,CT设备收入15.15亿元。面对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创新产品商业化落地、提升区域响应速度、深耕重点市场,不仅巩固了核心业务基础、增强了市场韧性,也持续夯实战略布局、释放未来增长潜力,为推动技术升级、引领行业发展和战略突破注入坚实动力。中国市场方面,公司凭借完善的产品组合、可靠的交付能力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持续保持CT产品线的领先份额。其中,基层市场表现强劲,核心型号在多个区域实现快速放量,推动市场覆盖深度和服务触达能力同步提升。高端市场则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取得阶段性突破:2025年7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SiriuX成功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时相到心动全貌,突破双源系统能谱成像视野限制,标志着公司在高端影像领域的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uCTATLASPro/Elite等新一代旗舰产品逐步导入市场,商业化转化进度持续提速,在夯实基本盘的同时完成了关键技术平台的储备,为下阶段战略升级打开了广阔空间。2025年8月25日,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uCTUltima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许可,这不仅是我国医疗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至此,联影医疗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实现光子计数能谱CT商业化落地的中国企业,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与全球竞争格局中迈入全新阶段。报告期内,公司分子影像产品收入实现8.41亿元,同比增长13.15%,PET/CT产品线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保持市场第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实现全球600多台分子影像设备装机,覆盖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市场PET/CT累计装机超150台,全球长轴PET/CT装机量居首。报告期内,联影医疗聚焦“全流程智能化、方案精准化、生态融合化”的核心战略主轴,系统推进放疗业务的全链条发展。随着公司放疗产品组合持续丰富、技术优势不断强化、生态圈层进一步拓展,公司不断提升优质放疗解决方案的可及性与覆盖广度,实现多层级市场的协同突破。报告期内,公司RT业务收入2.42亿元,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大幅提升近18个百分点,与DSA形成集诊断介入与治疗一体的第二增长曲线。XR收入实现3.24亿元,同比增长26.36%,随着智能化悬吊、立柱、移动DR及乳腺等关键产品线协同发力IXR与DXR业务实现双线突破,全面释放增长潜力。公司坚持“场景驱动+智能引领”双轮战略,深化产品布局与区域渗透,市场覆盖范围稳步扩大,持续构建从城市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全层级XR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在数字化影像市场的领先地位。其中,uAngioAVIVA系统不仅在国内赢得广泛临床好评,更在2025年5月获得美国FDA认证、6月取得欧盟CE认证,标志着联影医疗DSA正式跨入全球主流市场体系,成为首个且唯一同时获得NMPA、CE及FDA三重权威认证的国产DSA系统,实现从国内领先向全球认可的关键跨越。报告期内,权威机构ECRI将其评为性能、安全性、工作流与兼容性四维“优秀”的全球四星级DSA,是目前唯一获得四项“Excellent”评级的中国DSA产品。此外,根据美国ECRI研究所最新揭晓的报告,联影医疗的uMammo乳腺机,击败一众海外品牌,成为全球唯一评级认证达全五星的乳腺机。面向未来,公司将持续强化以价值创造和临床需求为核心的产品研发体系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深平台化能力与生态协同,在技术突破上不断进阶、在体系能力上持续积累、在全球竞争力上稳步提升,构筑长期可持续的技术领先优势。(4)费用及投入情况研发投入方面,2025年上半年度联影医疗坚定贯彻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强化核心资源在前瞻性研发方向的配置能力。公司研发投入11.40亿元,研发人员总数增至3,391人,占比超40%,形成了高技术、高质量、高潜能的人才梯队。研发队伍建设与体系化项目管理同步推进,有效保障了产品技术的自主可控与持续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7.66亿元,研发费用率12.74%,持续维持在行业高位区间,充分体现公司在技术驱动战略下的长期定力与战略资源倾斜能力。报告期内,联影医疗在费用结构上坚持核心战略投入,兼顾效率平衡,展现出良好的管控能力。销售费用随收入增长略有增加,销售费用总额为9.38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5.60%,整体保持在稳定区间内。研发费用持续聚焦下一代平台技术与关键产品突破,报告期内研发费用7.66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2.74%。管理费用控制得当,为2.57亿元,管理费用率为4.28%,整体保持稳中有降,反映出公司治理与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面向未来,联影医疗将持续夯实人才梯队、强化技术能力、优化产品组合、提升组织与运营效率,巩固市场竞争力,持续巩固公司在全球高端医疗影像与放疗领域的领先地位。第二部分、互动问答

问:公司如何评价2025年上半年度的整体收入表现?有 哪些主要内外部因素对收入产生了影响?同时,各主要产品 线的业务表现如何,收入趋势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答: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其中,中国市场延续恢复势头,收入48.73亿元,同比增长10.74%,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国际化布局持续深化。收入增长受多重因素推动。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民生与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设备更新政策逐步落地,带动中国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尽管报告期内国际贸易环境存在复杂变化,公司通过提前进行供应链布局,有效降低了外部扰动风险,海外业务保持稳健增长,欧美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MR、CT、MI、XR及放疗等重点领域的中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业务结构来看,服务业务继续作为公司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报告期内,服务收入达8.16亿元,同比增长32.21%,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3.56%,海外市场的服务收入增速尤为突出。凭借长期合作模式与深度价值服务,公司用户黏性不断增强,服务价值持续提升。随着装机基数扩大和市占率稳步提升,服务业务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并进一步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提升,为研发投入、全球布局及战略性资源配置奠定坚实基础。在各主要产品线方面,磁共振业务实现收入19.68亿元,同比增长16.81%,市场份额持续稳健提升。其中,3.0T产品线表现突出,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超5个百分点,uMR 880、uMR Max、uMR NX等新品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顺利部署,持续获得市场认可。超高端uMR Jupiter 5T保持强劲增长,中国市场份额同比提升超20个百分点,累计装机量突破40台,广泛落地于顶级医院和科研机构,并成为高水平临床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平台。上市两年多来,基于该设备已累计发表SCI论文超50篇,总影响因子超200,仅2025年第二季度就产出11篇成果,覆盖神经系统、体部影像和前沿技术探索。随着应用指南逐步建立、临床路径日趋完善及技术不断升级,uMR Jupiter 5T正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引领磁共振诊断和科研迈向新阶段。CT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5.15亿元,保持稳健发展。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快创新产品商业化,持续强化在高端影像领域的竞争力。2025年7月,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 SiriuX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在能谱成像和动态心脏影像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同期,uCT ATLAS Pro/Elite等新一代旗舰产品逐步导入市场,商业化进程加快,为未来超高端CT的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8月,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uCT Ultima获批上市,率先实现国产光子计数CT全身多部位超高分辨成像和精准能谱成像,不仅是我国医疗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使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中国企业,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格局中迈入新阶段。分子影像业务实现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13.15%。PET/CT产品线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保持市场第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实现全球600多台分子影像设备装机,覆盖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市场PET/CT累计装机超150台,全球长轴PET/CT装机量居首。XR业务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26.36%,以DSA、全新智能化悬吊DR、移动DR及乳腺等关键产品线协同发力,IXR与DXR业务实现双线突破,全面释放增长潜力。RT业务收入2.42亿元,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大幅提升近18个百分点,并与DSA业务形成诊断、介入与治疗一体化的第二增长曲线。展望未来,总体来看,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稳健增长态势,区域市场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与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展望下半年,公司将继续把握政策机遇和技术迭代趋势,推动新产品加速落地与全球业务拓展,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与行业引领力,持续为客户、股东和社会创造长期价值。

问:2025年上半年度,海外收入增速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如何评价海外各区域市场表现?如何预期2025年全年海外表现?

答:2025年上半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公司海外业务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稳健的增长态势,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实现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目前海外项目交付和客户跟进节奏在持续提速,预计下半年随着海外项目的转化进度加快,海外业务将回到更为快速的收入增长区间。订单方面,海外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报告期内,海外市场订单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客户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在高端和创新产品领域,订单质量和结构显著优化。以北美、欧洲、印度、拉丁美洲及新兴市场等关键市场均实现了多笔高价值订单的成功签约,为全年海外业务营收的稳步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在海外代理商赋能、渠道拓展及项目执行方面进一步强化投入力度,也将显著提升订单转化效率和交付速度,推动国际业务实现从订单到收入实现的快速闭环。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美国市场实现订单与收入的双轮驱动增长,整体业务延续强劲上升态势。尤其在MR、MI、XR等核心产品线,公司成功进入多家全球顶尖临床与科研机构,顺利完成装机与应用落地,不仅带动了新增订单的快速释放,也显著提升了服务与后市场的价值贡献。展望下半年,公司将依托持续演进的技术创新、加速升级的产品矩阵与不断深化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的纵深布局,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全球品牌影响力的新高地。截至报告期末,联影医疗的高端影像设备已覆盖美国超过70%的州级行政区,累计装机超过400台/套,其中PET/CT设备部署超过150台。报告期内,多个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一系列创新设备成功进驻多家顶尖科研与临床机构,涵盖常春藤盟校附属医院、世界知名医学院及领先专科研究中心,充分彰显公司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与本地化服务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在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越南等重点市场成功新设6家本地化销售、运营及服务平台,并设立了区域总部。随着国际化营销和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公司已形成多区域、多层级、多产品线协同发展的全球运营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覆盖能力和运营效率。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欧洲市场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随着西欧成熟市场设备更新换代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东欧新兴市场对高端医疗影像产品的加速引入,报告期内,联影医疗在欧洲成功实现多个项目的中标与落地,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高端定位。在法国,公司深度参与私立大型GPO体系,与多家区域性大型医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高端CT和MR设备实现批量部署。同时,欧洲首台uMI Panorama GS成功落地法国Top 3综合癌症研究中心UNICANCER CENTRE LEON BERARD,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欧洲核心临床与科研阵地的影响力。此外,德国和西班牙再度引进数字化PET/CT和高端磁共振,标志着用户对公司品牌影响力和本地服务能力持续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在亚太区域和新兴市场的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公司坚持“高举高打,一核多翼”的全球化战略,在成熟市场完成品牌与能力验证的基础上,成功将先进的产品组合、端到端服务体系以及本地化运营经验复制至新兴国家市场,推动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在亚太区域,公司与新加坡医疗集团巨头IHH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多国头部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在全球关键客户(KA)拓展上实现突破,成功与亚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九的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达成合作,成为公司全球化进程中的标志性里程碑,为深耕亚太高端市场提供强大背书。在印度,公司首次携手Apollo集团旗下三家医院,达成uMR Ultra、uMI Panvivo及uCT 868等多款高端影像设备订单,不仅打开了南亚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医疗集团市场,也标志着公司品牌在印度高端医疗领域迈入加速突破阶段,有力支持了当地诊疗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与升级,推动创新医疗设备的普及与可及性,切实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和健康水平。在中东和非洲市场,公司在高端产品突破上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土耳其,公司签下首台5T Jupiter磁共振订单,正式将超高端产品线引入中东区域市场,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引领力;在科威特,首台uMI Panorama 35签约落地,标志着公司在海湾地区高端产品布局取得实质进展;在摩洛哥,uMI Panvivo 30与PET/MR设备完成首次交付,推动核医学解决方案正式进入北非市场,助力地区医疗能力升级。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和公司战略的深入推进,依托技术创新、全球化战略布局以及快速市场响应能力,公司有望逐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问: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欧美市场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增速显著高于海外整体水平。目前在美国市场的关税水平、以及欧洲市场IPI相关招标政策规定下,能否介绍一下公司对欧美市场未来的收入预期,以及对海外整体盈利能力的影响?同时,公司海外生产与供应链建设进展如何?在产品自研及生产布局方面,是否存在需要重点关注的限制因素?

答: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关税及相关政策影响整体可控。联影医疗早在2018年即启动了全球供应链韧性建项目,通过本地化生产、分布式供应、前置采购管理和库存优化等各项措施,公司有效对冲了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确保欧美等国际市场的稳定供应。此外,公司在各产品线已推出了一系列的业界首创产品,如全球首创全身超高场成像临床科研型磁共振设备uMR Jupiter 5T、全球首台全身PET/CT uEXPLORER,其超长扫描视野和超低剂量成像技术,彻底改写了传统分子影像的技术范式、全球首创「零噪声」DSA成像技术的悬吊空中机器人uAngio AVIVA等产品。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收入增速显著高于海外整体水平,且订单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主要受益于创新产品商业化进展和本土化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一表现充分体现了公司创新产品在发达国家区域的市场认可度、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本土化运营能力的稳健建设。收入与毛利率方面,创新产品的快速商业化和完善的本土化服务体系是关键驱动力。在欧美市场,存量设备更新、高端创新产品持续投放以及稳步增长的服务收入共同支撑了毛利率的稳健性。随着重点项目逐步落地和海外业务的持续拓展,公司海外收入有望维持稳定且可持续增长,为整体盈利能力提供强力支撑。供应链与自主创新方面,自2018年以来,公司持续推进全球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全球化生产和仓储网络,优化北美、欧洲等重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运营弹性。技术自主创新始终是联影医疗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设立以来,公司围绕“自主创新强化竞争优势、全球引领创造临床价值”的创新策略,沿产业链纵深构建“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底层元器件”三级技术攻坚体系与创新生态,持续强化研发能力储备、专利布局和市场营销体系布局。在MR、CT、MI、XR、RT等核心业务领域,公司已全面掌握磁体、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加速管等关键核心部件,实现高度自主可控。此外,联影医疗积极构建全链国产化生态,打造价值型生态供应链,已覆盖原材料层、元器件层到核心零部件层,完成防散射栅格、化工材料及产品等战略材料的国产替代开发,开发了FPGA、功率半导体器件、无磁元器件等国产供应商,并突破滑环、高速轴承等精密部件的国产化技术瓶颈。通过技术赋能与供应链生态共建,联影医疗已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优质国产供应商,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百家,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引领和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创新产品、高度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及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深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在全球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公司有望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海外收入与盈利的稳健增长,为整体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医疗影像行业。请问联影医疗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以及企业运营层面,AI具体是如何落地和渗透的?有哪些应用亮点?未来预期能为公司带来哪些价值增量?

答:在行业技术格局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已成为推动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目前AI技术的加速落地,其辅助诊疗能力正逐步从临床的可选转为刚需项。目前,影像诊断与放疗设备正普遍集成AI能力,优化检查、诊断及治疗流程,医院在设备采购时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备AI功能的产品,如肺结节检测、脑出血筛查、冠脉CTA分析、骨折检测等。AI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缓解了人力紧张,也在精准识别、风险预测与辅助决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今联影医疗所有影像诊断设备,从硬件、软件、应用、工作流等多个层面,都实现了AI平台的赋能,如uAIFI磁共振类脑平台、CT的uSense CT主动感知平台、uExcel分子影像无极技术平台、uAid全流程XR智慧摄影技术平台等一系列数智化超级技术平台。这些数智化超级平台的持续突破,不仅让公司在当前医疗影像AI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也将为未来推出行业领先、填补技术空白的创新产品提供强大助力。通过平台化创新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公司也正在推动医疗影像技术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高度,为全球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根据FDA发布的AI赋能医疗设备清单数据显示,放射学为全球AI赋能设备最集中的领域,其中联影医疗AI赋能设备获批数量超过20个,位居行业领先地位。在磁共振领域,AI技术主要应用于成像加速、病灶检测和检查流程优化。例如,公司在今年CMEF期间发布的全球首创的碳化硅磁共振通过智能深度重建技术与压缩感知技术,在保持与高端3T设备相当图像清晰度的同时,单部位扫描时间最高可节省60%,日均检查量提升20%以上,实现了效率与精度的双重突破。此外,已投入临床应用的5.0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5T,通过AI赋能使成像速度提升40%,结合超高场强带来的信噪比增益,显著提升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为脑科学研究和肿瘤早筛提供了强大支持。在分子成像领域,AI技术主要聚焦于放射性示踪剂分析和图像配准,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分子标志物发现和治疗反应监测的发展。公司新一代数字化PET/CT系统uMI Panvivo通过AI赋能,从系统质控、图像采集、重建到病灶量化分析,全面提升诊断精度和工作效率,解放科室人力。其搭载的行业首款AI多核素迭代重建算法uExcel DPR 2.0,不仅将全身扫描时间缩短至1分钟,还通过3.9倍的信噪比提升强化了诊断信心。同时,AI重建技术的适用范围从常规FDG拓展至更多类型核药成像,赋能多病种的精准诊断,助力各级医疗机构提升诊断质量和临床决策水平。在AI技术重塑医疗领域的今天,公司的XR产品也实现了颠覆性的全线数字化赋能。例如,公司今年在CMEF重磅亮相的uDR Aurora全程智能DR,构建了从影像采集到诊断、质控的全链路AI闭环,实现了摄影效率提升60%、辐射剂量降低40%以上的突破,并成为业界首款全流程质控零误差的智能DR,彻底颠覆了传统DR的工作流程。此外,在DSA领域,公司的“零噪声”DSA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该技术能够在保证影像细节不损失的前提下,完全消除传统DSA设备的噪声干扰,使图像更清晰、辐射剂量更低。公司的「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使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图像空间分辨率提升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造影辐射剂量降低至少70%。RT产品通过AI辅助靶区勾画、自动分割及放疗规划,提高治疗同质化和可及性,有效缓解行业人才稀缺问题。政策环境对AI应用的支持也在持续增强。在国内,医保局已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为AI临床应用提供清晰价值认定,推动新商业模式落地;在海外,AI在医学诊疗领域的普及度不断提升,联影医疗AI赋能产品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新兴市场区域受到高度认可,为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增加了战略优势。企业运营层面,AI也正加速推动联影医疗中后台与运营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公司已完成AI算力集群建设及DeepSeek、通义千问Qwen等本地部署,支持各部门研发、生产、质控、供应链、财务和销售等全流程的AI应用。结合数智能化管理2.0战略升级,ERP、PLM、MOM、MES、AEP等管理系统均实现深度赋能。AI驱动的智能调度在订单流转、生产计划、交付效率及质量控制方面显著缩短了从订单到收入的周期,增强了公司市场响应速度和交付可靠性。职能部门亦积极应用本地化AI办公工具,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提升效率。展望未来,随着AI在医学领域的持续深化,技术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各产品线的临床价值,也将推动新商业模式落地,为公司带来实质性价值增量和长期增长动力。从外部看,行业正处于智能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临床用户对高效率、高精度、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愈发强烈;从内部看,AI驱动的智能运营体系已在研发、制造、生产、交付和客户服务环节形成协同闭环,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规模化复制能力。该闭环优势不仅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外部需求变化,也赋予战略落地更高的韧性和确定性,为公司在全球医疗影像行业的长期领导地位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公司将以更智能、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医疗客户,助力构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一代智慧医疗生态。

问:公司超声什么时候会拿证推向市场?其他产品线,预计还有 哪些新产品在今年推出?

答:公司在超声领域的战略定位清晰明确,即为全球医疗机构打造“全覆盖、高性能、数智化”的临床超声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实现全面自主可控。为此,公司在多个关键方向持续发力,包括打造行业领先的高性能成像平台、突破传感器平台关键技术、开发新一代智能成像算法、优化临床诊断全流程体验,以及拓展更多元的临床应用场景。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公司已搭建可扩展的超高通道硬件平台和智能化软件平台,既支撑基础功能,也覆盖高级临床应用及科研功能。同时,完成了整产品矩阵布局,包括超高端系列、中端系列、便携式POC设备及无线掌上超声,实现主要临床场景的全面覆盖。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在核心部件、高性能算法及智能化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加码,为超声产品的性能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公司计划在国内外多个细分市场推出全线超声新品,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进行全球市场发布,力争在精准影像、灵活智能化操作与工作流、丰富临床功能及科研支持能力方面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同时,公司将强化顶级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示范应用与科研项目,形成品牌势能示范效应,推动市场拓展。在渠道建设方面,公司统筹资源,优先打造国内标杆网络,并逐步推进国际市场开拓,为全球超声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在高端影像领域,MR业务是公司科技创新与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经完成对MR产品线进行全线升级,切实满足临床和科研的双重需求。3.0T系列中,uMR 880、uMR Max及uMR NX已在各级医疗机构部署,其智能化临床方案与高性能平台赢得高度认可。新一代uMR Ultra 3.0T于报告期内分别获得美国FDA(510k)许可及CE MDR认证,国内注册已提交,将实现先进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快速转化。同时,新一代3.0T uMR Astra已启动全球注册,助力客户提升临床效能。1.5T系列方面,uMR 630 Max已获NMPA批准上市,与uMR 600/uMR 600 Max形成全球独有SiC平台系列,结合AI全影像链,实现图像质量与速度提升,同时降低能耗,形成全面领先格局。随着临床指南逐步建立、标准化路径完善及技术迭代,uMR Jupiter 5T将推动前沿研究临床转化,助力精准诊断和科研创新。未来,公司将加快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落地,巩固全球高端磁共振领先地位,为整体影像战略提供核心支撑。CT业务作为公司高端影像战略的重要板块,正通过持续创新推动临床诊断从传统影像向功能和动态成像升级。报告期内,国产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 uCT Ultima获批上市,不仅是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重要成果,同时标志着公司成为最早实现光子计数能谱CT商业化的中国企业。目前该设备已入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公司持续完善超高端和经济型CT产品布局。在高端产品方面,报告期内uCT Atlas Elite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超高端CT产品布局,配合年初推出的uCT Atlas Pro,持续巩固公司在超高端CT市场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型领域,继2024年底推出uCT Orion Eco/Era/Extra系列产品且NPI导入顺利后,uCT Orion Plus/Pro/Elite 80层系列CT也于近期陆续获证。依托全面自研、自主生产的影像链优势,并结合全流程AI赋能工作流,公司显著提升了临床实用型CT的检查效率与图像质量,进一步助力强基工程、千县工程等以县域为代表的基层诊疗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全球首创的双宽体双源CT uCT SiriuX已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该设备凭借领先的时间分辨率、全脏器容积覆盖及大视野双源能谱成像等突破性能力,为CT带来前所未有的动态与功能成像体验,实现从传统静态影像向Live imaging的跨越,与MR Ultra系列产品形成技术呼应。随着各类新品的陆续落地和商业化进程加快,公司在CT影像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强化,为高端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市场拓展和全球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MI业务是公司高端影像战略的重要支撑,致力于从基础到超高端需求提供完整核医学解决方案。公司以uEXPLORER、uMI Panorama GS等长轴PET/CT产品开辟分子影像新细分市场,进入全球顶级医疗机构,奠定创新领导者地位。2025年,公司推出全新一代uMI Panvivo,延续超高系统性能平台,采用轴向可拓展设计,提升系统灵活性与临床应用广度,已在北美、欧洲等市场获得高度关注,导入进程顺利,显示强劲市场竞争力。伴随医保政策优化、检查费用调整及创新诊疗药物发展,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药物,PET/CT及PET/MR业务迎来新机遇,PET/MR正从科研专用向临床普及转变,精准治疗方案加速落地。随着长轴PET/CT及PET/MR持续放量,分子影像业务将实现更大突破,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公司高端影像战略提供持久动力。XR业务在公司全球化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旨在提供全场景、多层次影像解决方案。悬吊DSA系统uAngio AVIVA已获得NMPA、CE及FDA三重认证,成为首个国产获三重权威认证的DSA系统,其领先影像能力及智能化工作流正获得全球认可。在DR及乳腺领域,公司加速完善产品组合,强化细分市场覆盖,加快智能化平台及乳腺一体化解决方案落地,持续提升重点细分市场领导力。全年预计DSA、DR及乳腺产品将持续深化市场渗透,XR业务全球化步伐将全面加速,为公司整体影像战略提供重要支撑。RT业务是公司精准医疗战略的重要环节,覆盖全流程、全链路,构建行业最完整的“硬件+软件”生态,包括CT引导直线加速器uRT-linac 506c、多光子多电子uLinac VisionaryTx、环形CT直线加速器uLinac HalosTx、新一代大孔径直线加速器uLinac EternaTx,以及智能勾画软件、智能计划软件、质控系统和放疗信息化平台。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将深化多模态影像及生物靶向自适应治疗(ART)应用,打造复杂病种集成式、差异化诊疗方案,夯实核心技术壁垒,推动放疗从“流程优化”向“范式变革”。全年预计更多放疗产品将在重点医院及中心落地,进一步释放生态整合优势,为精准医疗战略提供核心支撑。总体来看,公司各产品线均以快速响应市场及临床需求为目标,融合创新技术进行快速迭代。随着超声新品发布、CT及MR高端设备放量、RT和MI应用场景拓展,以及XR全球化突破,公司在新品导入、市场拓展及国际化方面将持续取得显著进展。同时,随着超声产品及产品管线将于年内的落地,标志着现有产品组合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将聚焦全面重塑产品技术栈,打造下一代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临床价值与全球市场领先地位的持续提升,为公司整体影像战略提供坚实、可持续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