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基金调研丨鸿运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调研炬光科技

AI基金 | 2025-09-02 19:02:48

根据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9月1日,鸿运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对上市公司炬光科技进行了调研。

从市场表现来看,炬光科技近一周股价下跌4.57%,近一个月上涨59.93%。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附调研内容:

问:公司上半年上、中游等各类业务的收入贡献情况?

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上游、中游业务及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业务划分,2025年上半年,上游收入为25,975.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82%;中游收入为9,625.3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59%;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收入为3,372.64万元,为新兴业务板块持续贡献收入。上游业务依然是公司主营收入的主要来源,给公司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比例为66.65%,是公司稳健运营的基石;中游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的比例为24.70%,尽管较去年比例略有下降,但各应用模块整体增速快、拓展潜力大,正逐步成为推动公司成长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业务作为2024年Heptagon并购后孵化的新板块,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的比例为8.65%,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问:公司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水平持续优化,主要是由哪些降本增效措施生效导致?

答:公司紧密围绕年初设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坚守主业,以“恢复盈利、投资未来”为目标,巩固光子行业领先地位,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持续深化上游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的研发与精益制造,积极拓展中游光子应用解决方案以及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业务,力求在各应用领域实现业务新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光子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性打下坚实的基础。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显著优化,达到33%,较2024年全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毛利率改善成效突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举措: 1、业务结构优化,降低工业收入占比。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有效降低工业应用领域的收入贡献占比(约32%),显著缓解了对单一工业市场的过度依赖。随着下游市场应用布局更趋均衡,高毛利业务(如光通信、消费电子、泛半导体制程等)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为毛利率持续改善提供了结构性支撑。同时,公司持续推进产品成本优化,通过工艺改进、供应链协同等措施,有效对冲工业激光行业激烈竞争带来的成本压力。 2、实现负毛利汽车微透镜阵列产品毛利率转正。针对瑞士并购并入的汽车压印光学器件业务(原为负毛利率产品),公司于2024年第四季度高效完成产线战略转移,将原瑞士纳沙泰尔生产线迁移至中国韶关,并于2025年1月实现稳定出货。经过半年的产能爬坡与运营优化,该产品毛利率已实现大幅改善并成功转正,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未来,公司还将通过工艺优化提升良率、推进关键材料内部自制、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单位成本,持续夯实毛利率提升基础。 3、加速新业务拓展,降低固定成本摊销。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业务(作为2024年Heptagon并购后重点孵化的战略新业务)实现收入3,372.64万元,占公司整体收入比例达8.65%。随着该业务市场拓展的持续深化与收入规模扩大,其规模化效应将逐步显现,有效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摊销,为整体毛利率提升注入新动能。

问:激光光学业务上半年收入占比达到公司总收入的一半,同比增长43%,主要是哪些业务增速较快?重点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如何?

答:激光光学业务2025年Q2单季度收入环比上升13%;2025年上半年累计收入同比上升43%;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泛半导体领域客户出货增长;另一方面,工业光纤激光器客户及光通信领域客户需求上升。光通信领域公司在国际市场持续巩固已有客户合作,同时加快中国市场拓展,陆续通过一些客户认证,开始批量交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支撑光学业务稳定成长。 重点研发项目进展:V型槽项目在加工工艺取得较大的突破,能完全满足CPO装配中的高精度需求,目前客户样件在交付中,后续将进一步依据客户反馈做出工艺调整及量产能力评估;蚀刻一体化微棱镜透镜阵列与大客户共同研发订单持续交付中,下一步重点在平台能力的建设与优化;模压透镜的多个客户样品订单已经完成交付,研发团队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产能与降低成本,同时密切关注客户验证进度及产量准备。

问: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新一代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业务进展情况如何?

答:上游用于“产生光子”的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385.13万元,同比下降10.18%。上半年,国内市场较去年同期取得增长,主要得益于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及固体激光泵浦应用的良好表现。海外市场部分大客户需求下滑,导致整体出货减少,是整体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截至6月底,新一代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顺利通过部分大客户的全部验证,成功获得批量订单并实现批量交付。

问:汽车应用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5%,业务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未来该业务的趋势及主要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如何?

答:汽车应用解决方案业务2025年Q2单季度收入环比上升233%; 2025年上半年累计收入同比上升25%;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来自汽车投影照明应用的持续放量,公司此前获得两个MLA车载投影项目的正式定点函,终端客户为欧洲某车企,目前已进入样件交付阶段,未来将为公司汽车应用业务提供持续增量支撑; 重点研发项目进展:汽车照明方面,上半年获得欧洲客户定点的项目已完成设计,并进行了样件交付,按照客户项目项目计划在进行,同时与欧洲客户的汽车大灯样件订单已完成设计,正在进行首样的制作。激光雷达方面,欧洲客户的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以及窗镜项目的设计验证已经完成,量产线体也已经完成搭建与调试,生产验证按客户计划正在进行试验。

问:泛半导体制程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的原因?

答: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业务2025年Q2单季度收入环比上升11%;收入受季度交付产品结构不同波动较大。虽然收入同比下滑,但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晶圆退火业务保持稳定,DRAM晶圆退火模块因下游产能释放实现增长,逻辑芯片退火市场需求亦较稳定,完成了客户定制DRAM晶圆退火光学模组产品的开发和验证,并完成多套产品交付;新型显示业务方面,公司完成一套国内客户激光剥离系统交付,mini-LED直显激光修复系统实现持续交付,新产品升级并送样验证,预计将于三季度开始贡献新增收入。

问:光通信业务是公司重点布局的业务领域之一,上半年业务拓展及研发进展情况有哪些?

答:公司并购的瑞士炬光在光通信领域有多年的积累,与全球知名光通信领域光芯片与模组制造商开展合作,小批量供应核心微光学元器件用于研发或高端应用。在电信领域,客户主要为瑞士炬光原有国际客户,公司与他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于近期荣获光子行业全球领军企业Coherent高意公司颁发的“2025最佳业务连续性及扩展计划”奖项;数据通信是公司自并购瑞士炬光后的重点投资和拓展方向,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模块、硅光模块,如光发射模块(TOSA)、光接收模块(ROSA)、光子集成电路(PIC)、共封装光学器件(CPO)等领域,实现激光光源的高效准直、聚焦或光纤耦合,以实现光源的小型化、高效率。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瑞士炬光原有国际客户以研发合作或小批量高端应用为主的基础上,更加大力深化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启动了多项CPO和OIO相关研发项目,布局多种技术路线,参与到数个全球数通生态链中,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挖掘正在批量应用的经典光通信模块(transceiver)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当前部分客户已通过样品验证并进入小批量阶段,有望于2025年进入批量供应,为业务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5年6月底,光通信应用收入实现2,124万元,同比增长92%,占公司整体收入比例约5%,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提升。 研发方面,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V型槽项目加工工艺实现高精度需求满足,客户样件已交付并进入量产评估阶段;蚀刻微棱镜透镜与大客户联合研发订单持续交付,平台能力建设与量产准备有序推进;模压透镜完成多个客户样品交付,研发团队正聚焦产能提升与成本优化,同步跟进客户验证进度。

问:公司上半年消费电子业务的市场拓展情况?

答:AI与AR/VR/MR技术的融合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核心驱动力,光学传感技术作为关键组件,为AI视觉与AR/VR体验提供核心支撑。 通过整合Heptagon资产,公司进一步夯实“微纳光学元器件工艺技术一站式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加速消费电子战略落地:应用覆盖智能手机(面部识别、dToF、微型摄像头)、智能穿戴(dToF、微型摄像头、微透镜阵列、微投影、微传感器)及AR/VR/MR(眼球追踪、手势识别、微型成像摄像头、微型显示器等)多维度领域,精准满足高端光学技术需求。 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应用收入实现1,754万元,同比增长743%,占公司整体收入比例约5%。公司积极与消费电子头部客户在AR/VR/MR等新兴领域开展研发合作,基于WLO/WLS/WLI技术提供与CMOS成像芯片匹配的多层光学镜组,已向多家北美客户多次送样,支持其项目开发进程。相关微相机模组作为AR/VR/MR设备中眼球追踪、手势识别及环境感知的核心组件,为公司中远期增长注入新动能。

问:激光雷达发射模组在新定点的进展如何?汽车照明毛利转正后,未来开展业务的目标市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

答:激光雷达业务的进展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定点情况,目前尚未有新的进展。在汽车照明业务方面,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场。然而,我们认为国内市场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已在国内展开相关业务拓展。未来,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的机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业务方向。

问:两项战略并购项目整合进展及成效?

答:2025年上半年,公司遵循职能集中、流程/制程统一、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理念,充分汲取此前LIMO并购整合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持续深入推进完成瑞士炬光和Heptagon资产的并购整合工作。通过全方位强化公司现有业务体系,进一步拓宽业务版图、提升市场渗透力与影响力,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公司的技术创新实力与市场竞争优势,为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按照年初启动的“并购整合大使”计划,公司已派驻多名理解公司的总体战略、符合公司价值观,并具备跨国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分别深入瑞士与新加坡基地运营管理,通过重点解决子公司与总部沟通、文化冲突等核心问题,稳步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效率及推进并购整合进程。 瑞士并购按照既定计划在第六个季度迎来阶段性成果:在2025年上半年,瑞士并购相关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约26%、毛利率(剔除并购评估增值溢价的折旧摊销、股份支付和一次性减值的影响后)达到41%,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了34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已成功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标志着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突破。自2024年1月以来,瑞士并购已按照既定计划在第六个季度迎来阶段性成果,基于当前业务发展动能及市场环境分析,预计下半年瑞士并购相关业务将延续增长势头,持续为公司盈利贡献核心价值。 Heptagon并购整合呈现积极态势,推进盈利转化仍需时间: Heptagon资产自2024年9月完成并购以来,已在业务、职能、运营、研发等多维度实现与公司现有体系的深度融合。Heptagon并购整合呈现积极态势,季度收入持续增长、毛利率稳步优化、亏损幅度持续收窄。鉴于Heptagon资产聚焦于消费电子行业,AR/VR/AI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领域,当前相关业务尚处于市场拓展阶段,需一定时间推进盈利转化,预计全面完成战略整合仍需一年左右的时间。公司将持续推进技术协同与市场拓展,力争早日释放Heptagon资产的长期价值。 以上两项战略并购项目的整合进展及成效整体符合预期,并逐步稳定有序地推进,为公司完成业务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问: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运营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1、积极推进运营战略布局,多管齐下优化全球运营版图。 为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运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于2024年启动全球生产研发布局优化项目,并于2025年一季度内顺利完成1500多台设备在新加坡、瑞士、德国及中国等多个基地的跨国调配,实现设备资源的全球最优配置;针对光通信行业客户对高效交付的迫切需求,公司在东莞增设“光刻-反应离子蚀刻”光学元器件后道生产线,打造行业大批量交付标杆基地。目前该基地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关键产品交付周期缩短至行业领先水平,有效支撑光通信客户的订单需求;公司投资300万至400万瑞士法郎,对瑞士基地的高精度光刻与反应离子蚀刻微纳光学前端制造设施进行扩能升级,核心设备采购与专业技术团队扩充已按计划推进,预计2025年底形成高端微纳光学元件前道产能提升,巩固公司在精密光学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韶关基地经过半年的产能爬坡与运营优化,稳定批量产出汽车压印光学元器件,已实现毛利率大幅改善并成功转正;同时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正在评估在马来西亚扩展制造产能,旨在形成“欧洲-亚洲-东南亚”多区域产能协同网络,提升对全球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2、精简组织架构,优化流程管理,提升管理效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系统性推进组织架构精简与资源整合,对部分部门进行重组与职责明晰,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全球运营中心成立全球精益运营部,优化销售、生产、物流端到端流程;简化冗余业务流程,推动管理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对第三方费用进行梳理,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核机制,削减非必要支出,构建动态监控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下半年,公司将持续以“数据驱动、持续改进”为原则,推动效率提升工作向纵深发展,助力公司构建高韧性、可持续的运营体系。 3、持续推进流程与信息规划项目,赋能全球运营能力升级。2025年上半年,SAPERP系统韶关、新加坡、合肥基地完成系统上线;全球MES系统统一平台搭建,新加坡基地于2024年内顺利完成上线、韶关预计2025年Q3上线,其他基地逐步推进;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数字化-可视化”项目,将各业务环节的关键业务数据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呈现;同时,公司也将持续加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投入,积极探索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业务和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运营能力与效率,为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问: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调整对公司运营和业务的影响如何?

答:从公司微观层面看:目前公司整体销往美国的业务占比约为3%,其中由中国直接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约1%。 基于该业务结构,美国关税调整对公司造成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在采购方面,公司自2020年起持续推进供应链安全策略,积极推动核心物料的供应商国产化替代。目前从美国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很低,依赖程度极弱,因此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公司的直接影响甚微。 从宏观层面看:公司境内与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大致各半。若全球经济因关税政策调整而出现波动,作为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企业,公司业务也可能面临一定的间接影响。但凭借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和灵活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已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应对潜在的外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