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量化私募超额收益“熄火”: 进化归来还是重蹈覆辙?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 2025-09-21 23:47:50

  ■量化私募长赢三问之一

  量化私募超额收益“熄火”:

  进化归来还是重蹈覆辙?

  今年上半年,量化策略凭借较高的超额收益,在发行市场表现亮眼。公开资料显示,百亿级私募如今已突破40家,而且据渠道人士估算,百亿级量化私募今年平均新发规模超30亿元。

  然而,热闹过后,超额收益回撤“如期而至”。据私募排排网统计,8月实现正超额收益的指增策略私募产品占比不足两成。截至9月12日,近一个月来量化私募明显跑输主观私募,似乎抱团小盘股后的量化业绩“变脸”正在重演。

  回看2024年,市场风格切换下,量化私募业绩经历了两次大幅回撤,全年的管理规模几乎腰斩。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了2024年的前车之鉴,今年量化私募普遍进行杠杆压降以及风格暴露限制,重蹈覆辙大概率不会发生。但如何穿越周期,提升策略的长期市场适应性,依然值得量化私募深思。

  量化私募超额收益“刹车”

  此前高歌猛进的量化私募,8月以来似乎慢下了脚步。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有业绩展示的809只指数增强私募基金的8月平均收益为8.96%,但平均超额收益为负数,回撤幅度为2.36%,其中仅161只产品实现正超额收益,占比为19.9%。

  空气指增(全市场选股策略)产品8月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有业绩展示的301只空气指增私募基金,8月平均收益为7.19%,平均超额收益为-3.5%,其中仅44只产品实现正超额收益,占比为14.62%。

  另外,截至9月12日,近一个月以来,有业绩展示的864家主观策略私募平均收益为7.53%,而有业绩展示的331家量化私募近一个月平均收益仅为4.38%。记者从渠道处获得的业绩汇总表也显示,9月首周几乎所有头部私募的中证1000指增策略产品取得的是负超额收益。

  “市场风格切换和资金‘抱团’,让量化策略超额收益有所回撤。”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李春瑜分析称,8月A股市场呈现显著的内部分化格局,指数震荡上行但多数个股下跌,持仓相对分散的指数增强产品难以超越指数表现。与此同时,8月以来市场风格切换,大盘股表现优于小盘股,市场波动率短期冲高后迅速回落也导致量价类因子有效性减弱,因此量化策略短期出现了负超额收益。

  蒙玺投资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市场风格单一,量化策略普遍受益。但三季度以来,市场风格切换加快,流动性出现分化,部分过度依赖单一因子的量化策略随之出现了超额回撤。

  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快速扩张,以及小微盘股的巨大涨幅,也对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造成一定压力。他说:“短期快速上涨的规模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策略拥挤度。另外,量化策略的分散持仓天然会导致其持有小微盘股,且在小盘风格占优时会提升持仓比例,而在该风格调整时,量化策略短期会跑输指数。”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渠道人士处获悉,今年以来私募发行市场的增量主要来自量化多头策略,百亿级量化私募今年新发规模平均超过30亿元,部分管理人更是新发上百亿元规模。

  另外,据第三方平台统计,截至9月19日,百亿级私募达91家,相较7月底,念觉私募新晋百亿级行列。至此,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增至45家,百亿级主观私募共计39家,百亿级混合型(“主观+量化”)私募共计6家,另有1家暂未披露其投资模式。

  这次会一样吗?

  回看2023年,量化策略凭借亮眼超额收益成为私募发行市场重要增量,但却在2024年2月的市场风格切换中损失较大。因此,面对近期的超额收益回撤,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如今的量化私募是否在重演彼时的故事?

  身处投资一线的量化管理人有自己的见解。

  “这次的回撤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差异。”沪上一家管理规模超400亿元的量化私募创始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一方面,在监管引导下,4倍杠杆的DMA(多空收益互换)规模不仅不再新增,还陆续到期结束,因此今年量化私募行业整体的杠杆水平显著下降,风格切换下的策略负反馈大概率不会再现;另一方面,吃过去年的亏,很多量化私募在风格暴露层面更为谨慎,持仓在大中小盘股上相对均衡,从而避免投资人在风格反转中受损。

  北京一家百亿级私募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以来,小微盘股表现亮眼,周期性回调不可避免。因此,公司在风控层面进一步完善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具体来看,在事前,公司通过交易限制、持仓比例、行业暴露、因子敞口等多维度设限,确保模型风险阈值正确设置,事中则实时监控成交情况、盘中行情、敞口波动,动态应对市场变动,事后基于交易成本、冲击分析、因子归因等进行系统复盘,优化策略执行与风险参数。

  另外,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市场依旧活跃的成交量,也是“这次不一样”的重要支撑。

  念空科技创始人王啸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政策信号不断释放,中国优势产业快速发展,A股成交量维持在较为活跃的状态。而且,随着权益基金配置价值显现,增量资金仍在加速入场,因此对于量化私募而言,风格切换下的流动性冲击大概率不会重演。

  一场关乎长赢的赛跑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短期的风格切换,量化私募如今思考更多的是策略长期稳健性。

  多位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若要及时应对变化,穿越周期,必须拥抱科技,这是今年行业人才招募转向AI的深层次驱动力。

  半鞅私募相关负责人称,国内市场存在较多未被充分定价的非线性关系、短期市场异象以及由行为金融学驱动的定价偏差,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能够深度挖掘其机会,并在市场反转时及时反应,有助于提升策略的长期稳健性。因此,今年公司在招聘方面重点关注擅长高频算法、有机器学习实战经验且兴趣浓厚的人才。

  思源量化创始人王雄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不仅能提升阿尔法因子的挖掘效率,还能通过强化学习优化交易执行与风险控制。公司今年聚焦于AI复合型人才的招募,特别是掌握大模型技术、强化学习以及跨领域应用(如金融建模)的专业人才。

  除了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多家百亿级私募还探索多元化策略和资产,提升组合稳健性:围绕“全周期、多策略、多品种”持续投入研究力量,除了量化选股团队外,还有主观CTA和主观股票团队,丰富收益来源;在ETF领域持续挖掘,聚焦股票、债券和商品三大板块,探索多资产轮动策略;今年则迭代了量化选股、指数增强等策略,并运用期权等衍生品工具,以保障客户资产的稳健升值。

  一家老牌量化私募相关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2019年以来量化私募迎来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经历了业绩的起伏和市场争议。在这一过程中,各家管理人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反思。未来,量化江湖的对决绝非短期业绩之争,而是策略长期适应性之较量,是耐心、专心、敬畏心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