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funds Logo 首页>正文

ETF成香饽饽!135家私募现身ETF持有人名单,但斌、邓晓峰等大佬赫然在列

每日经济新闻 | 2025-09-08 22:29:05

  2025 年,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火热行情,各路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跑步入场。不过,在此背景下,主动管理新发基金规模却上行乏力,居民资金入市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主动基金变成了ETF。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共有135家私募管理人旗下产品出现在153只年内上市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单中,其中包括但斌、邓晓峰、杨东等知名百亿私募旗下产品。

  对于ETF 的火爆,有私募人士表示,反映出居民投资正从 “炒个股” 向 “配行业” 转变,这成为推动牛市前行的重要力量。

  135家私募现身ETF持有人名单,但斌、邓晓峰、杨东赫然在列

  随着A股市场的走牛,场外资金不断涌入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9月2日,全市场ETF的总规模达到了5.17万亿元,站稳五万亿元关口。相较于2024年底的3.73万亿元,今年以来ETF总规模的增幅已达到38.61%。股票型ETF的最新规模为3.53万亿元,占ETF市场总规模的68.31%。随着ETF市场持续扩容,包括私募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购买ETF的热情也在持续升温。

  从近期披露完毕的公募基金中报来看,多家知名百亿私募现身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单。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共有135家私募管理人旗下产品出现在153只年内上市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ETF份额24.48亿份。从主题分布来看,科技方向备受私募追捧。据统计,在私募持有的153只年内上市ETF中,基金名称中带有“科创板”字眼的ETF高达43只,私募持有份额达7.87亿份。

  从私募排排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私募大佬但斌成为持有ETF份额最多的百亿私募。数据显示,东方港湾宁泰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纳斯达克100指数ETF达6552万份。东方港湾光耀匠心一号私募证券基金持有纳指科技ETF达3615.22万份。此外,华润信托东方港湾远见信托计划持有纳指科技ETF也达到3191.39万份。中融东方港湾9号和中融东方港湾10号分别持有纳指科技ETF达2399.77万份和2289.14万份。

  百亿私募迎水投资也现身ETF持有人名单中,其中迎水龙凤呈祥2号私募基金持有标普生物科技ETF达2572.13万份,迎水和谐1号私募基金持有方正沪深300ETF达255万份,迎水和谐2号私募基金持有方正沪深300ETF达106.68万份。

  百亿私募玄元私募基金旗下玄元科新290号私募基金持有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1000万份,持有汽车零部件ETF达500万份,持有科创100增强ETF易方达1000万份。

  高毅资产邓晓峰管理的外贸信托-高毅晓峰鸿远持有国开ETF达68.1万份,中信信托锐进43期高毅晓峰持有国开ETF达67.2万份。

  宁泉资产杨东旗下的宁泉致远43号私募基金持有财富宝ETF达20.77万份。

  对于私募扎堆布局ETF,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告诉记者,在市场波动加剧、热点分散的当下,ETF凭借其独特优势,正成为私募与居民资金的热门选择。ETF通过一篮子资产有效分散风险,长期来看,这种分散效应会逐渐显现,尤其在市场结构分化、超额收益难以持续的环境下,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稳定的收益来源。当前A股市场热点频繁切换,而传统周期性行业表现低迷。主动基金依赖基金经理精准选股,但在热点分散、波动加剧的市场中,超额收益能力下降,管理成本和调仓难度上升。ETF成为私募优化资产配置、降低风险敞口和管理成本的优先工具。

  居民资金参与股市的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过去3次居民资金大级别的入市,均具备的两大显著条件与特征:银行理财、国债、货基、地产在过去6个月的收益率趋势总体下行。居民需要观察到A股持续的明显赚钱效应,至少在居民资金大举入市前的4个月,上证综指和全A大幅上涨。

  不过,居民资金大级别入市的条件均具备的当下,主动管理基金新发规模却上行乏力,新发的主动管理的基金规模并未出现大幅增长。开源证券研报显示,6月以来,非宽基ETF规模快速扩张,居民青睐的主题型ETF、行业型ETF、策略型ETF得到了显著的净流入,3个月总计净流入2279亿元。

  开源证券认为,居民资金入市的方式由主动基金变成了ETF。如果ETF仍然持续作为增量资金的重要入口,行业间的分化或将会远大于历史经验值,本轮指数牛赚钱效应或更为集中化,未来“选行业”可能比“选股”更重要。

  陈兴文告诉记者,当前A股市场的结构分化与复杂环境,同样凸显了ETF的长期优势。

  对于居民资金而言,ETF的透明性、简单性和便利性,使其在主动管理基金超额收益能力下降时,成为更优的替代品。在当前A股市场的“结构性牛市”中,居民资金更倾向于选择能一篮子覆盖主要市场热点的ETF,而非通过主动基金去押注单一板块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

  此外,ETF的低费率和高透明度,满足了普通投资者“省心投资”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居民资金的流向转变。整体来看,市场环境的转变和居民投资需求的进化,共同促成了这一趋势。

  多重因素深度共振:私募主动管理向被动管理转型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认为,私募从主动管理向被动管理的转型,是多重因素深度共振的结果。随着A股机构化进程加速,市场定价效率持续提升,主动管理依赖的选股能力越来越难获取稳定超额收益,而被动工具产品的低费率、高透明优势则愈发凸显。叠加此前量化策略监管收紧,如DMA业务清退、融券对冲成本上升等合规要求压力下,ETF等被动产品成为私募规避风险的优选。

  与此同时,近年来资本巿场上ETF品类不断创新,从行业主题、跨境品种到指数增强型产品,以及搭配ETF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形成了多元化配置工具库。这一趋势不仅打破了主动拼选股的单一行业竞争逻辑,推动主动私募转向主动策略+被动工具的融合模式,也让不同规模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ETF实现分散风险、精准布局。

  展望未来,AI量化模型可大幅优化ETF组合动态调整,跨境ETF互联互通可进一步打通全球资产配置通道,将持续模糊主动与被动的边界,使得以被动为主、主动为辅的混合策略将有望成为行业主流。对私募而言,关键在于既要借ETF降低操作成本、提升配置效率,又需警惕部分细分ETF流动性不足、杠杆工具风险等问题,在工具红利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同时,ETF投资热度增加也推动市场定价从个股题材博弈升级为指数成分股定价,比如目前在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资金多通过相关行业ETF布局,避免单一个股业绩暴雷或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已经可以预见“被动打底+主动增强”的混合策略在不远的将来有望成为机构资金主流,而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核心是要努力把握各种工具带来的红利加以仔细筛选,震荡市可用宽基ETF稳盘,行情期则用行业细分ETF增厚收益。